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思想品德教学中学生责任感培养的策略
【作者】 蒙桂才
【机构】 广西桂林市恭城县西岭中学
【摘要】新课程提倡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教育目标。只有如此,学生的潜能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才有可能是成功的素质教育,可以说“学会负责”为21世纪的通行证。本文试从本教学科目思想品德课角度阐述责任教育的重要性、培养责任感的主要方法和途径,让教师明白在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方面所肩负的重任,以及要运用的方法和技巧。【关键词】责任;德育教育;言传身教
责任意识是当今社会最重要的公民意识,是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曾子说过“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一个普通人对国家民族的兴旺,都要负责任。1998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的“世界第一次高等教育大会”文件指出:“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高素质的毕业生与负责任的公民”。大学生要高素质,这高素质就表现为负责任,对社会对国家负责任,国家的兴旺是最大的责任。中学生将来要做高素质的公民,从小就要培养负责任的品德,要在生活中学会负责任。学会负责任是过有意义和健康生活的前提。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并向成年人过度,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逐步增强。在初中阶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基础性的作用,也是一名教育工作者应尽的职责。下面是我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尝试。
一、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规范中进行责任感的教育
帮助学生做负责任的公民,就要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培养学生负责任的行为,养成负责任的习惯,塑造负责任的良好形象,学做负责任的公民。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我充分运用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加强对学生责任感的教育。
二、在法律常识教学中进行责任感教育
法律常识教学,是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重要内容,在法律常识教学中进行责任感教育是一条重要途径。例如,我在讲授八年级下册《终身受益的权利》一课时,告诉学生:国家通过法律形式赋予了我们接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然而其义务也就是我们应承担的责任。从国家角度讲:民族要振兴,国家要发展靠的是知识和人才,古人云:“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作为一名身处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类知识迅速增加,社会变化日新月异,社会竞争空前激烈的新世纪中学生,必须努力学习,发掘潜能,发展智慧,增长才干,成为一名对国家发展有促进作用的人。这是每一个人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从个人角度讲:父母为我们的成长付出了全部的爱和心血,我们应具备独立生存的能力和承担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这同样是我们的责任。要能够承担起这份责任,就必须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和其他各方面的知识,具备生存能力和创造能力,在创造了自己的幸福生活的同时,也能在物质上帮助父母,在精神上安慰父母,不要成为啃老族。
三、在时事热点的教学中进行责任感教育
每一年都要新的时事热点,在教学中结合时事热点进行责任感教育,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例如,我国“天宫一号”与“神八”成功对接后,我上了一堂时事专题课,给学生们讲了“天宫一号”与“神八”成功对接的意义:他标志着我国航天科技又上了一个新台阶,体现了我国在科技领域的创新能力。他提升了我国在国家政治舞台上的地位。今天的世界是一个知识经济迅猛发展,人才科技激烈竞争的社会。地球资源日渐匮乏,人类需要开辟新的生存领域,开发新的生存资源。面对这样严峻的国际形势,落后就意味着挨打、灭亡。所以我们每一个中华民族的子孙都肩负着为民族振兴、国家发展二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的职责。再如,讲到第九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一节时,我讲到了台湾问题,我结合国民党主席连战和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的“和平之旅”,他们与胡锦涛总书记达成了政党之间的合作意见。大陆送给台湾一对大熊猫,并开发台湾水果进入大陆市场,开发大陆居民赴台旅游等。告诉同学们台湾自古以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百多年前只因为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国家的贫穷落后,使我们的国家不能统一,今天需要我们发奋努力,使我们的祖国强生壮大,实现祖国统一。这是大陆和台湾人民的共同愿望,是我们每一个中华子孙义不容辞的职责。
四、在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在自我教育中增强社会责任意识
学生社会责任感形成的关键在于使学生从小做起、从对自己负责做起,加强自我教育。学生的自我投入,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体验与评价、自我控制、自我激励的能力、程度和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社会责任教育的成功与否。责任意识的形成正是责任主体在无数次的内化与外显的交替中逐步形成的。新课程改革提倡“独立的个性,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和幸福的权利”,肯定和尊重个体自身的价值、尊严和人格独立,这是新课程道德教育的基础,也是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前提。
总之,中学生责任感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它有赖于学校、社会和家庭的全方位、全时空的参与合作、相互促进,从而形成一个紧密的教育共同体,这样才能担负起道德教育的使命,只有共同使力,才能促进学生的责任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