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怎样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作者】 刘艳娟
【机构】 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小吉场镇大吉小学
【摘要】素质教育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放在首位。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有效的方法是:从历史学科的特点出发,以史育人,以情动人,联系学生实际,主导与主体结合。【关键词】历史课堂教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根据《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将初中历史学科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概括为:认识中国国情,热爱祖国,继承中华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逐步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逐步树立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形成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的人文主义精神有一定的理解;逐步树立崇尚科学,坚定求真、求善、求美和创新的科学态度;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培养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逐步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在学习过程中,正常情感的发生、正确价值观形成,与认知过程中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情感活动对认知活动具有能动性。因此为了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也必须加强关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抓住情感点,实现教学目标的最优化
《基础教育改革纲要》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的确,长期以来我们的课程与教学片面强调了“学科中心”和“知识中心”,忽视了学生身心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没有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而是从高远的单一的道德理念出发,重认知轻情感,重理论轻行为,不仅不能引起学生思想与情感的共鸣,甚至会引起学生的反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改强调的三维目标之一,反映在课堂教学上,师生的和谐便是起码的要求。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正因为如此,运用情感功能来优化教学,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一大主题。历史课的教学也同样需要努力追求一种感情抑扬顿挫,或奔腾似江水,或舒缓如小溪的课堂教学环境。要使课堂教学富有“人情味”,充满“活力”,师生之间建立纯洁的情感关系至关重要,学生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这就要求教师抓住“情感点”,去亲近学生,了解学生、热爱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关心他们的成长,耐心解答他们的问题,帮助他们克服各种困难,以博得学生的信任,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通过对历史人物嘉言懿行,启迪学生的心智
历史人物是历史长河中璀璨的星辰,将历史人物点缀绚丽灿烂;历史人物的活动,使人类历史变得有血有肉,丰富多彩。杰出历史人物的嘉言懿行,或体现了爱国主义的高尚情操,或表现出追求真理的伟大志向,或彰显严谨求学的认真品德。这既是历史学科思想教育的源泉,也是丰富学生健康情感、帮助学生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的丰富养料。例如:在讲述鸦片战争时,我向学生热情洋溢地讲述了林则徐的豪言壮语“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苟以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向学生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理想是个人成就事业的动力,绝大多数杰出的历史人物从小就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并在他们人生历程中不屈不饶地去实现他们的理想。因而大凡杰出的历史人物身上都有一股催人上进的人格力量。我通过讲述邓小平的历史功绩和坎坷一生所体现的人格力量达到感染学生的目的,进行正确价值观的引领
三、将历史和现实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历史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之一是课程内容应体现时代精神,贴近社会生活。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坚持不避热点、焦点问题,关注历史发展、社会进步、世界趋势的变化等有关的重大时政热点,重视历史对现实的意义,将热点问题与学生学习的历史知识巧妙地融在一起,使历史更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现实,以渗透历史教育的价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主导与主体的结合
中学生的思维与情感态度日渐成熟。他们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抽象性、深刻性、独立性、创造性、批判性、日渐加强。他们的情感体验越来越丰富,态度与价值观日趋深刻、成熟。因此,教师在课堂中应努力给学生一种民主宽松的氛围,努力发挥中学生在课堂教育中的主体作用,与他们进行坦诚、和谐的交流。如在讲述“新中国成立后巩固政权斗争”这个知识点时,我就采用课堂辩论的形式来教学,并收到了良好效果。我在课前要求学生预习,并围绕相关内容收集资料,课中将全班同学分为正方、反方和裁判方,以“新中国成立后立即着手解决台湾更容易还是不容易”为题进行辩论。因为台湾问题始终是时事中的热点问题,学生比较关注。我也以参与者的身份参与其中,进行适时的点拨、必要的引领,还在关键处提供史料支持,最后对辩论活动进行总结,对辩论过程中学生的错误认知予以纠正,以促进正确态度、观念的形成。通过辩论,学生各自暴露了自己认知、思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相互沟通,交互反思,从而激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丰富拓展了学生的历史知识,也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信心,在情感上也有了一次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体验。同时,通过辩论,也促进了师生交流和朋辈之间的交流。
作为新形势下的历史教师,要以自己美好的人格影响学生,以自己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使学生的内在潜力得以释放。同时,还要认真深挖教材,找准知识点,改进教学方法,大胆创新,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正确积极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态度与价值观,使中学历史教学真正成为学生的人生指路明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