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重视背景资料 提高课堂效率

【作者】 马海丽

【机构】 新疆和静县第一小学

【摘要】随着语文教学课堂的更具活力与开放,背景资料这易被人忽视的资源得到重视。在教学中正确运用好这一资源,来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交流有法;帮助学文;筛选介入时机;延伸价值
【正文】

      《课标》提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开放的语文课程是以学生的语文生活经验和成长需要为依托,把教科书“这本小书”与生活“这本大书”融为一体,强调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有机联系,密切语文课堂生活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既强调语文教育的生活意义,又强调语文生活的教育意义。这样的语文课程才是开放而有活力的。因此,语文课程应有开阔的视野,丰富的教学内容,注重课内外、校内外的联系。课堂上,重视运用好相关背景资料这一教学资源,提高了课堂效率,也为课堂增添活力、色彩。

  一、资料交流有法,保护搜集兴趣

  背景资料没有现成的,需要上网、上书店等多种途径搜集,获取是有一定困难的。课前要求学生搜集资料,这,其实给学生增加了一定的负担;再加上课堂交流时如没有机会展示自己搜集的成果,时间一长,学生情绪低落,就易产生懒惰,不查了。所以,在交流资料这个平台上,努力营造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言的氛围。一篇课文的相关资料,一般少则七八行,多则一两页,甚至更多。课前学生将搜集到的资料读一读,熟悉之后,在资料交流中,少卡壳,不浪费时间。交流时,一人只介绍一点,其它的留给同学补充。同学发言仔细听,说过的就不重复。这样以来,机会分散,使孩子们感觉都有机会参与,保护了他们搜集资料的积极性,同时也训练了学生注意倾听的能力,加深了对这些信息的印象,提高资料运用的有效性,可谓一举多得。

  二、重视资料运用,有助深入学文

  背景资源是指与课文相关的、对人物、情节和内容有作用的资料。通常包括作者介绍、写作目的、社会背景等。语文教材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阔的知识背景。在教学中适当补充背景资料,可以给学生展示作者百年前、甚至千年前创作的生活画卷,拉近孩子与作者、文本的距离,使那些原本平面而无声的文字一时立体起来,变得有声有色,可以渲染课堂气氛,可以丰富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拓宽文本视野,促进学生更好的体验、感悟、丰富经验、有效深入学习。

  一位老师在教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一诗,在理解:“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一句时,几个学生都说了诗句表面之意,却不能理解为什么“只有敬亭山”与李白相对凝视,被李白视为知己。一位学生则引用李白在唐朝天宝年间得不到朝廷重用,反而被贬出长安。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当他游历到敬亭山时,内心寂寞,觉得只有敬亭山是他知音的相关资料,使同学们豁然开朗,轻松地明白了诗的意境。

  在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对于“四周都黑洞洞的,墙壁把伯父鼻子碰扁”一说,引用课前搜集的资料,从而使学生明白这是在影射当时国民党黑暗的统治,看不到一点儿光明,人民连一点儿民主和自由都没有。“碰壁”是与反动势力作斗争时受到的挫折与迫害。从这谈笑似的话语中,可以体会到鲁迅先生不怕挫折、不惧迫害的顽强斗争精神和革命的乐观主义态度。理解了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教学难点悄然突破。

  三、把握介入时机,体现资料价值

  从课堂的“李白视敬亭山为知己”这一环节,说明还应重视引导他们要筛选有用资料,有价值的资料,筛选与我们文本紧密相连的资料。在运用筛选的资料时,还要注意介入时机。在介入资料时要特别注意不要太多太滥,不要哗众取宠,不要为凑热闹,不需要的滥用只会适得其反,该用则用,可用可不用时,宁可不用,要体现资料的价值,同时还锻炼学生搜集与运用资料的能力,

  我也看到过一些老师的课堂,师生共同搜集很多资料,交流很热烈,但却与主题越来越远。例如有一教师在讲《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时,老师先让孩子们交流课前查阅的关于汶川大地震的资料,接着老师又播放汶川大地震的有关图像资料,还配有压抑悲伤的低沉音乐。在随后的课堂中,学生始终沉浸在对那惨景的印象中、对灾民的同情中。在资料运用中,老师不经筛选的滥用、时间的过长,致使学生思维游离课堂,哪还会用心去体会那对父子的了不起,那对父子的深厚之情,那伟大的父爱。

  有位老师在教六年级上册的《老人与海鸥》一文时,学习老人爱海鸥部分,提出从哪能看出老人无私之爱的问题。学生用文中有关语段回答后,老师追问还从哪知道。经提示孩子们从课外资料中:老人的收入,为海鸥的支出,自己的奢侈品仅仅是一包两角钱的香烟等,从而深刻理解了老人对海鸥如同子女般的爱。

  四、资料适度延伸,培养学生能力

  荀子说:“不积硅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信息积累已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头戏。教师在课堂上提供丰富的知识信息,会使学生潜移默化的对内容进行摘要、剪辑,学生积累资料的能力将会逐步得到培养,并建构起自己的知识库。苏霍姆林斯基说:“课,是点燃求知欲和道德信念火把的第一颗火星。”“大语文”的理念下,课堂教学不是一个圆形完整的结构,一节课的结束,应该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开端,是扩展学生的文化视野,丰富他们的文化储备的开始。培养能力是语文课堂义不容辞的责任。

  学生在学习六年级上册《少年闰土》一课后,已从文中认识一个健康可爱、见多识广、勇敢机智的少年闰土形象。他在孩子们心中是完美的、令人羡慕的。在课堂的最后环节,教师设计引人适量资料:出示《故乡》中中年闰土的形象,孩子们对闰土的变化惊愕不已,难以认同。教师趁机引导:“你们想知道闰土为什么有这么大变化吗?下去读一读鲁迅先生的《故乡》这本小说吧,它会告诉你答案的。”

  语文教材所设计的教学内容非常广泛,在此基础上提出的背景资料,无疑会大大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孩子们强烈的好奇心被调动了,他们自然到语言文字的天地里去遨游,在那里有效提升他们的语文能力。

  背景资料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是极具价值的宝贵资源,使它在40分钟的课堂中发挥它应有的效应,成为画龙点睛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