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让语文课堂成为孩子的乐园
【作者】 阿依努尔•热合曼
【机构】 新疆和硕县第四小学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那么在新的教学理念下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如何组织教学,让每位学生都得到关注和发展,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呢?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见解。
一、走出课堂,回归生活
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此话不无道理,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因此,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使语文教学返朴归真,回归生活。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的时空距离有差距,所以学生认识得不全面甚至出现—定的偏差。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学时应指导学生再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
二、走出书本,加强实践
1、联系学校生活,加强语文实践。
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这座舞台上发生的故事丰富多彩,有不少事情值得他们深入探索,并可以作为讨论的选题,进行语文实践活动。队日活动、晨会班会、各类竞赛、同学间的友谊和矛盾、家庭琐事“道听途说”的新鲜事、电视电影里的内容都能拿来做题目。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引导有机实施语文训练。如:针对浪费水资源的现象,我们开展了“珍惜水资源”主题活动。学生通过撰写倡议书、演讲比赛等形式,表达了自己珍惜水资源、反对环境污染的心声;再如清明时节,可以根据学校举行的各种革命传统教育活动,相继开展“抗日山一日游”、“寻找烈士的足迹”等系列实践活动。
2、联系社会生活,加强语文实践。
《标准》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社会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更是学习语文的一片天地。例如:针对当今社会上一些时髦的广告词如“大富豪啤酒,步步领鲜”、“使用蓝天六必治,让您牙口无炎”等等,这一类故意偷换同音字的不规范用字现象,可以让学生扮演一名文字小卫士走入社会去纠正这类现象。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语言文字知识,养成写规范字,说规范话的良好习惯,而且也训练了他们的社交能力,说服他人的能力。
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的拓展过程可以由多种形式实现.首先是教师悉心安排的有利于学主自主的活动,如学了《台湾的蝴蝶谷》、《鸟岛》等课文后,可以让学生做小导游,回去向家长、朋友介绍那儿的美景;又如让学生课外做一些社会调查宣传等实践活动。其次是教师组织的集体活动,如参观访问,与兄弟学校开展手拉手活动等。
3、联系家庭生活,加强语文实践。
家庭是儿童学习语文的第一场所,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启蒙老师.在这里,儿童获得了很多知识。教师可以抓住每个学生家庭的特点巧妙设计语文教学。例如: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服装的,则可以让他设计一下服装广告;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水果的,则可以让他写一写介绍有关水果方面的文章等等。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高昂,家长更是倍加赞许。
三、感悟语言,点燃智慧的火光。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孩子心灵的工具。”我们只有善于驾驭语言,力求达到杜甫所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境界,才能让语言描述犹如春风化雨滋润“花儿的心田”。儿童是天生的创造者!每个儿童身上,都潜藏着创造的天赋,或文学的、或艺术的、或科学的……教育的全部艺术在于激励和唤醒,在于让儿童发现自己能成为什么样的人,而不是使他们成为什么样的人。教育就是解放,解放儿童的身心,让他们自由地学习、快乐地学习。也只有快乐,才能催发儿童对学习的激情,催生出生命的智慧和创造。学习需要刻苦,但绝不需要痛苦。每个孩子的幼小心灵里都闪烁着智慧的火光,只要我们注意去“点”,它就可以燃起来,发出光和热。意识到这一点,语文课堂才能真正成为孩子精神生命成长的乐园!例教《乌鸦喝水》这课,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帮助学生理解、感悟语言。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在反复朗读中,掌握诵读的技巧,挖掘课文的思想内涵。课本剧表演,给学生提供了动手、探究、表现的机会,直观教学化静为动,使学生感受其中的奥妙,避免了抽象的讲解,实实在在地把课堂还给了学生,点燃了学生智慧的火光。
四、走出单一,实现整合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要重视语文能力的整体把握和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要强调整体性、综合性。因此教师应注重教学内容的整合,对文本的文字与情感,形式与内容要作整体联系性的把握。要逐步扩大学生的认知单元,尽量让学生整体地(通篇)、成块地(整节整段)阅读课文触摸语言材料,获取系统、完整的心理体验。如果忽视了教学内容的整合,就容易造成条块分割的逐字逐句的分析、讲解,造成教学中名目繁多、形式各异的题目练习,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安排教学内容时教师要总揽全篇将语言、意义、表象、情感进行整体性的、全方面的感悟、体验、内化、吸收和迁移运用千万不能“为了一棵树放弃了一片大森林。”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提出了“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三种学习方式,并不是每一种都能满足于学生的需要,在学习方式的选择上,应一切从学生的需要出发,综合地运用这三种学习方式,让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争取收到良好的效果。自主: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合作:教学强调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探究:重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综合运用三种学习方式,就是教 师运用多种手段、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并尽可能给学生的学习以整块的时间、更多的机会。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投入感情去朗读,饱含热情去表述。通过朗读、思考和相互间的交流,自觉自主地感知课文内容、感悟语言内涵,进行语言积累,发展自己的思维,并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在此基础上,运用已知,学习未知,进行不断的探索和创新。
提高学生的兴趣是一门教学的艺术。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孔子看来, 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乐。总而言之,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语文课堂由单纯的传授知识转变为学生满 足求知渴望、培养能力、陶冶性情、净化思想的乐园,是语文教学所要追求的目标,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