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初中语文教学中导与拓的方法探究
【作者】 彭春晓
【机构】 贵州省纳雍县董地中学
【摘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起到一个好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生走入课本,同时也要学会带他们走出课堂,拓展学习,开阔视野,这些也将体现在教师的个性教学和个性化的教学设计上。【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导拓;方法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语文教学应该使全体掌生能根据课文所学去主动地学习课文以外的东西,若没有这一点,学生的语文素养就难以形成了。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把课文当作传授语文知识的载体,更应该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提供给学生学习方法、方式上的启迪和教益。
一、扩展延伸法
作为生活中无处不在的语文学科,教师应让学生走出教材,走出课堂,走进生活,构建“向生活学习语文”的大语文教学观,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问。课堂学习永远不是语文学习的重点,而应该成为学生更自由、更主动地学习的起点。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帅根据教材的内在联系,以点拓而.再由而驭点,在沟通相关联知识的过程中,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语文综台实践能力。这种拓展延伸应该是有机的,“随风潜入夜”,能自然地融入在语文阅读教学的每个环节中。
扩展延伸式这一形式是教师根据教材的特点。抓住教材某一信息点向教材以外某个方面或几个方面扩展延伸,引导学生寻找其中的内在联系,以点拓面,再由面驭点,在沟通相关联的知识过程中,达到综合学习的效果。对于那种拘守于一隅、孤立地处理教材的形式,这种扩展延伸式对学生思维广度、灵活程度的训练。对于提高他们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二、单元组合法
单元组合法就是围绕着一个中心,将相关的内容和活动组成一个教学单元,将课内与课外、诸学科要素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如初中语文教材中有毛泽东的《七律·长征》,学这篇课文以“红军长征”为中心,课内将学生学过的课文《老山界》、《七根火柴》、《金色鱼钩》等联系起来.将历史课“红军长征”的有关介绍联系起来,在地理课上考证长征线路、地貌慨况、风土人情,音乐课上教唱欣赏《长征组歌》等;课外举办“红军长征”故事会、剪报专栏展出、组织合唱歌咏等活动。学生在单元组合的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受到了综合性训练,促进了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分析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培养了人文品质。
上好这类课,语文教师除了要有组织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和才干外,文科功底的深厚及协调各学科教师支持配合的能力也是必备的国。
三、自主交流法
学语文仅靠教材、课堂,这对奠定文学基础的中学生来说是远远不够的,而且由于教材多年“老面孔”的局限.也极不利于学生收鲜活的语文信息。教师有意识地从报刊杂志选取时文或从新华书店选择时文读本,学生每日课余闲暇阅读,不失为补苴罅漏之举。
这类课可分两个步骤进行。第一步骤是学生生阅读文章作读书笔记,教师教阅读和作笔记的第二步骤是每周专门设置一节阅读课,由学生自主交流。具体过程是:每节课由两名学生准备本周内阅读的几篇文章,安排好交流的步骤环节。上课时由两名学生主持
针引线,或问或答、或读或评,或讨论或辨析;最后几分钟教师解疑、总结。
上好这类课的肯綮足教师观念的转变:真正地相信学生。敢于放手,给学生一个施展才华的空间。
四、专题研究法
中学语文教材中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比比皆是.但仅读一篇作品很难对这大家的作品乃至人物有全而的了解。教学中如果能根据学生的兴趣,确定某位作家作品作一个专题.进行全面深入地研究,耶么对学生蓄积多方而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综合性全面素质,完善人格是大有裨益的。
当然,这类课操作起来不但不能拘于课时(查资料利用周、课余时间等),而且要求教师奉人具备一定的研究指导能力。
五、社会实践法
通过社会实践引进生滔的“活水”、把“小课堂”与“大社会”结合起来,变封闭性为开放性,使语文敦学始终与社会生活、经济文化密切结合起来,对学生蓄积多方面深厚的文化底蕴,奠定综合素养打下坚定的基础。
那么,在语文课堂上,我们怎么“放”?又怎么水到渠成的“收”呢?所谓“放”,笔者认为要做到这样几点:课堂上要有充分的与文本的对话与交流;课堂上要给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以充足的时间;敦师还要能设计慢好的既注重文本阅读又能调动学生经验的话题,、至于“收”,笔者认为,应该是教师的恰如其分的点评、小结与讲析。因为现在很多语文课堂教学的环节教师一般比较注重“过渡”而忽观小结;应该是教师机智而艺术的牵引,因为在学生的课堂活动中,可能会出现偏离教学丰线的“擦边球”.甚至是远离教学主线的“任意球”.那么,教师用及时的“收”来纠正和牵引,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教师还要善于在一定的时间抓住机会“打住”课中活动,因为课堂时间有限,“收”不住就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了。
总之,我们要善于“导”和“拓”,预设要有弹性,有留白的空间,以便在目标实施中能宽容地、开放地纳入始料未及的“生成”。对学生积极的、正面的、价值高的“生成”要大胆鼓励、利用;对消极的、负而的、价值低的“生成”,应采取更为机智的方法,让其思维“归队”。作为教师,我们要有动态生成的理念,要科学而艺术地融合“预设”、“留白”和“生成”。唯有如此,课堂教学才会成为一种艺术,才会成为动态生成的生命历程,拓展才会充满生命的气息,师生在这样的课堂中才会共同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