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少数民族地区高中贫困生应付方式状况调查

【作者】 李丽平

【机构】 广西百色祈福高级中学

【摘要】目的:调查研究少数民族地区高中贫困生应付方式状况。方法:采用应付方式问卷对975名高中贫困生和169名高中非贫困生进行测查。结果:①高中贫困生在应付方式上退避方式显著高于其他方式;②高中贫困生在年级、受资助与非资助上都无显著性差异;③高中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在解决问题上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 ﹤0.001);在自责、幻想、合理化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少数民族地区高中贫困生应付方式采用退避最多;非贫困生比贫困生更多使用解决问题、自责、幻想、合理化方式,其他方面无差异。
【关键词】民族地区;高中贫困生;应付方式
【正文】

      应付是应激与健康的中介机制,对人身心健康的保护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个体的应对方式是个体的稳定因素与情境作用交互作用的结果[1]。对中学生的应付方式的研究相对较多。如黄希庭、余华等人的《中学生应对方式的初步研究》;叶华奇的《高中生应付方式现状研究》;汪金翎的《中学生应付方式的研究》等。但是针对少数民族地区高中贫困生应付方式的研究相对较少。少数民族地区高中贫困生是一个非常需要关注的群体,了解他们应付方式的特点可以更好的开展针对性服务和教育策略。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群体随机抽样法,从百色市21所高中的群体中随机抽取样本学生作为被试,共发放问卷1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144份。回收率为95.3%。其中贫困生975名,非贫困生169名。

  1.2 研究工具

  应付方式问卷:该问卷由肖计划等人编制。该问卷共有62个项目,要求被试做出是与否的回答。该问卷包括6个因子:解决问题、求助、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各个因子分量表在1周后的重测信度为0.620.72之间,开发者报告了较好的效度[2]

  1.3 施测过程

  采用以上量表,以学校班级为单位,团体方式进行测试,统一指导语,主试由受过统一培训的专兼职心理教师担任,要求被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规定的时间内当场填写完成并交卷。

  1.4 数据分析

  被研究数据使用SPSS17.0进行录入和统计分析。

  结果

  2.1 少数民族地区高中贫困生应付方式各因子间的差异性 见表1。从表1可看出,贫困生应付方式6因子存在极显著性差异,退避方式显著多于其他方式。

  表1 少数民族地区高中贫困生应付方式各因子间的差异性(方差检验)

 

 

 

  P<0.05   P<0.01 **

  2.2 少数民族地区高中贫困生应付方式在各年级的差异: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高中贫困生应付方式在各年级上不存在差异性。

  表2 少数民族地区高中贫困应付方式在各年级上的差异

 

 

 

 

 

 

 

  2.3 受资助与非资助少数民族地区高中贫困生应付方式差异?:见表3。从表3可以看出,受资助与非资助少数民族地区高中贫困生应付方式不存在差异。

  表3 受资助与非资助少数民族地区高中贫困生应付方式得分比较(±s)

 

 

 

 

 

 

 

 

  2.4 少数民族地区高中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应付方式差异:见表4。从表4可以看出,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在解决问题上存在极显著性差异;在自责、幻想、合理化都存在显著性差异。

  表4 少数民族地区高中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应付方式得分比较?(±s)

 

 

 

 

 

 

 

 

 

  P<0.05   P<0.01 **

  3 讨论

  3.1 少数民族地区高中贫困生应付方式特征显示,少数民族地区高中贫困生使用六种应付方式的次序依次是:退避(4.67),自责(3.68),求助(3.63),幻想(3.57),合理化(3.53),解决问题(1.92)。在对他们进行方差分析,发现少数民族地区高中贫困生的应付方式,退避方式显著地多于其他五种应对方式,其次是自责和求助,再次是幻想和合理化,最少使用的是解决问题。这一结果,跟黄希庭等人对中学生的研究结果不一样[1]。也与叶华奇的研究结果不同[3]。一般认为,对于贫困生特别是农村贫困生而言,大多数对家庭的依赖会较少,且家庭教育更多要求他们及时承担责任,因此积累了较多的成功应对事件的经验。由于经验的导向作用,使之趋向于采用较为成熟的应对方式。但此次的研究结果却并不能证明这样的看法。同时,较多使用“解决问题”应付方式的学生整体精神健康水平较高[3]。较多使用“自责”和“幻想”应付方式的学生,除了总的精神健康水平较低外,还常伴有“抑郁”、“焦虑”和某些“强迫症状”[3]。对于以“退避”方式为主的少数民族地区高中贫困生群体,学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要有侧重。特别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时,更应该有针对性的设计培养学生积极、成熟应付方式的专题,以引导和帮助贫困生培养和形成成熟的应付方式。

  3.2  少数民族地区高中贫困生应付方式在各年级上不存在差异性。这跟很多针对中学生的研究结果[4]不一样。但黄希庭等人的研究提出随着年龄的发展,中学生应对方式的变化趋势不明显[1]

  3.3  受资助与非资助少数民族地区高中贫困生应付方式无显著性差异。这可能与所获得的两类被试数量差异大有关。还有在高中,政府、学校、社会各方的资助学生数量范围不断扩大,随着年级的提高,非资助生的比例逐渐减少。特别是在贫困县级高中,非资助生基本为零,但在年级因素上也不存在差异,这也会导致应付方式数据比较差异不明显。

  3.4   少数民族地区高中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应付方式比较。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在解决问题上存在极显著性差异。非贫困生较贫困生更多的使用解决问题这样的积极方式。在自责、幻想和合理化上也存在显著性差异。从数据上也可知非贫困生比贫困生更多的采用这样三种应付方式。这样的结果,也可能与被试数量差距有关。还有贫困生由于受经济条件限制、成长环境的制约和知识的局限,较非贫困生在自信心,适应性能力等方面处于劣势,在遇到同样应激事件时,就会比非贫困生较少的使用解决问题这样的积极成熟方式。这要求学校教育应对贫困生有所侧重,并能根据贫困生应对方式的特点,加强多方教育,引导她们学会正确认识和对待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形成成熟的应对方式。

  参考文献:

  [1]黄希庭,余华,郑涌,等.中学生应对方式的初步研究[J]. 心理科学,200023(1):1-5

  [2]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111-122

  [3]叶华奇.高中生“应付方式”现状研究[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1,28(4):127-129

  [4]肖计划,许秀峰,李晶.青少年学生的应付方式与精神健康水平的相关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6,4(1):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