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析数学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作者】 王红健
【机构】 新疆库尔勒市第七小学
【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时代发展对教育提出的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一、创新情景,营造良好氛围;二、质疑问难,激发创新意识;三、发挥想象,促进创新意识;四、同中求异,培养创新意识。【关键词】创新情景;质疑问难;激发想象;同中求异;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时代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小学数学是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我的做法是:
一、创新情景,营造良好氛围
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教学的组织者。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推行和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教学方法也随之改变了。学生数学能力的高低,取决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强弱。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创新情景,营造良好氛围。新颖、别致的教学内容,能让学生耳目一新,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急切地渴求新知。只有学生对学习内容有了浓厚的兴趣时,他们才会积极地探索,主动地学习,才能在解决数学问题中培养创新意识。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时,我引用了一个小故事:有一天,小狗和小兔为一件事发生了争吵。他们到底在吵什么呢?原来小狗用绳子围成一个正方形,小兔用绳子围成一个长方形。小兔说:“我用的绳子长。”小狗说:“我用的绳子比你的长。”“同学们,你们能有什么办法判断谁的绳子长,谁的绳子短吗?”问题提出后,吸引了全班几十个学生,他们都瞪大了期盼的眼睛,努力去思考。经过同学们的思索、争辩,原来这问题出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问题。要判断小狗、小兔它们谁的绳子长,谁的绳子短,就要学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这节课学生兴趣盎然,教学效果很好。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不失时机地给学生创设新的情景,营造学习的氛围,就会学生沉浸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
二、质疑问难,激发创新意识
通过质疑问难,就能让学生创造的智慧的火花。为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激励学生大胆质疑,积极想象、猜测,善于发现问题,敢于发表见解。教师千万不要因为学生的异想天开去阻止、扼杀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在教学《比的意义》时,有的学生问:“三个数能相比吗?三个数相比也表示三个数相除吗?”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不管有没有道理,都充分证明了学生是动了脑子,把学习引向了新的领域。
为了让学生明确 “比的意义”,我设计了问题让学生讨论:六年级男生有多少人?女生又有多少人?你能列出算式表示男女生人数之间的倍数关系吗?
23÷20表示什么意思?(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几倍)
20÷23表示什么意思?(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几分之几)
表示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几倍,用23÷20,现在我们就可以说成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23比20。
继续引导学生尝试用比说出女生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20比23。
质疑:以上两道题都是对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进行比较的,为什么一个是23比20,一个是20比23?
引导得出:两个数量进行比较要弄清谁和谁比,谁在前,谁在后,不能颠倒位置,否则,比表示的具体意义就变了。
那么你们能像这样把其他的除法算式都变一个说法吗?
然后依次说出其它的比,教师板书。
教师说明:速度实际就是反映路程与时间的一种关系,单价反映的就是总价与数量之间的一种关系。
常见的数量关系中,还有工作总量÷时间=工作效率,那工作效率可以说成什么呀?(工作总量与时间的比)多请几人说。
我们黑板上出现了这么多,你能说说什么是比吗?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板书比的意义。
实践证明;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教师能设计一些发散性思维的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去思考问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一定能得到发展。
三、发挥想象,促进创新意识
爱因斯坦说:“人是靠大脑解决一切问题的。人头脑中的创新思维活动是人的创新实践活动的基础和前提。”创新思维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创新思维是想象出来的。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就要有意识地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常常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来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在学习“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时,我让学生课下准备长度为50厘米、40厘米、30厘米、20厘米、10厘米的五根木棒,让学生任意拿出三根组成三角形。根据同学们组成的三角形,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想象:为什么“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或者说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学生在思考讨论之后,进行了探索论证,终于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享受了学习的乐趣,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提升。
四、同中求异,培养创新意识
数学是一门思维训练较强的科目,教师应在课堂上多设计一些活动的空间,以一道题出发,引导学生打破常规思维的束缚,以多角度多方位去思考问题,培养一题多解、一题多思、一题多变,举一反三的创新思维。如:在教学应用题“一本书有67页,我每天看9页,一个星期能看完吗?”学生做出两种方法:
第一种:67÷9=7(天)……4(页)
答:一个星期不能看完。
第二种:9×7=63(页)
67>63
答:一个星期不能看完。
以上两种方法的解题思路都对,在此教师要肯定他们的答案,让学生选择自己适合的方法,激发兴趣,鼓励学生要敢于在奇思异想中去探索,去创新。
人贵在创造,创造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培养有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的人才是中华民族振兴的需要,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我们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多掌握解题方法,更重要的是要注重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灵活多变的解题思维,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从而达到既提高教学质量,又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顾明远主编:《课堂教学技能》远方出版社
[2]《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