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环境意识的培养
【作者】 朱 红
【机构】 贵州省晴隆县晴隆民族中学
【摘要】环境意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理科学和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对高中地理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要帮助学生形成环境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当今社会,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严峻的世界性问题,培养良好的环境意识已经成为当务之急。本文着重分析了我国的环境问题、培养环境意识的优势和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意识教育的途径,以期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环境问题;环保意识;教育途径
随着环境的恶化,环境意识培养已经成为全世界关注的问题。环境意识教育也是高中地理教育重要使命之一,现行的高中地理教材,其整个知识体系是以地球的宇宙环境为开端,并讲述地球上的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以及在这些圈层中存在的可供人们生产与生活利用的自然资源和能源等,然后,进一步学习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农业、工业、牧业、城市化等相应的活动,最后,将其归结到人类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说,环境教育贯穿于整个高中地理教学的全过程。作为地理教师,我们要对学生加强环境教育环保教育,增强他们对生存环境的忧患意识,培养他们的可持续发展观念,这也是时代赋予广大地理教师的要务之一。
一、利用地理教学,帮助学生认识我国的环境问题
1、社会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人们在工业生产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等“三废”,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等化学制剂,这些废物往往被不加处理地排放到大气、江河湖泊和土壤中,严重的污染了和毒化了人类生存的环境。比如,大气中的废气越来越多,产生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温上升。排入大气中的氯氟烃破坏了大气的臭氧层,造成南极上空出现了臭氧层空洞,甚至北极上空的臭氧层也在变薄。还有人们生活生产中排放的煤烟、粉尘、硫氧化合物、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等有害物质,也致使大气变得污浊,出现了酸雨现象、光化学烟雾等大气污染事件,这些都将严重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
2、不合理开发造成自然资源破坏和环境的恶化。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很大,耕地、森林、草地面积和矿产总量等均居世界前列,于是就有了“地大物博”之说。但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自然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却很少,而且,由于自然资源的无限制开发,已遭到较大的破坏。我国耕地面积占世界第四位,但人均耕地只有世界人均数的1/3左右。由于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以及大量建筑用地占用耕地,导致我国耕地正在不断减少。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沙漠化面积约有五万平方公里,有数据表明,近二十年我国被占用的耕地达2700公顷,水土流失总面积约150万平方公里,每年损失土壤约50亿吨,随着工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耕地被占用,我国耕地大面积减少。
二、借助地理教育培养环境意识的优势
环境意识教育尽管与地理、生物、化学、物理等学科都有关,但其中地理学科与环境意识教育的关系最为密切,最具培养优势。
1、环境意识教育是地理学科教育立足点的必然结果之一。地理学科教育的立足点是阐释“人——地关系”,在协调人地关系中进而总结出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的人地关系,这本身就是良好的环境意识。
2、环境意识教育是地理学科课程目标的内容之一。地理学科教育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中的第四条就是“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与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进而形成环境伦理道德。
3、环境意识教育是地理学科的重要教材内容。地理教材中蕴含丰富的环境教育内容,不少地理知识本身就是环境知识。以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为例,必修地理1主要是说明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必修地理2主要是说明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必修地理3主要是说明在一定区域内如何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其中无不渗透环境意识的教育内容,在选修6中更是直接把环境保护作为一块教学内容。
三、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意识教育的途径
1、转变教师教学观念,真正重视环境意识教育。环境意识教育要求不仅仅是教会学生环境知识点,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环境意识,使学生正确认识环境、资源、人口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养成对环境和资源的责任意识和道德感,形成良好的环境行为和环境能力,这是一种真正的素质教育。
2、充分利用课堂内外地理内容,进行环境意识教育。①充分利用课堂内地理教材内容进行环境意识教育。地理教材中随处可见关于环境意识培养的教学内容,可以充分利用培养学生良好的环境意识。如在必修地理1中,在学习“大气环境”相关理论后,可以引导学生对全球气候变暖温室效应的产生过程、原因、后果及防治措施进行深入探究的研究性活动,从而既能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并形成良好的环境意识和环境观。
3、利用多种教学方式,进行环境意识教育除了常见的教学方法外,笔者在实践中摸索出三种比较有效的方式进行环境意识教育。①对比教学法。在实践教学中,通过相关资料的呈现,对环境破坏前后进行对比,在鲜明的对比中,让学生更渴望曾经的美好,更沉痛于今日的残状。比如在学习“水资源”时,笔者以认识江南水资源为例,通过大量的唐诗宋词、歌谣、老照片等资料,展现了一个“小桥、流水、人家”为核心景物的诗意昂然的和谐家园形象,再通过大量的视频、图片、文字资料展示了一个江河湖泊逐渐减少、污染严重,水资源紧张的现状,因为对比,更强化了学生对于现状惋惜的情感体验,从而更容易激发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②案例教学法。在教学实践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中,更能系统地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环境能力。③实践活动法。实践活动法可以通过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的认知、情感体验及行为能力,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
综上所述,作为当今面临的重大全球问题——环境问题,因其是地理学科的重要教学内容,必须重视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渗透环境意识的教育,培养现代公民良好的环境意识,并能激发学生今后良好的环境行为习惯和环境能力。而笔者所作的探索,希望可以引来更多的同行者来为维护我们美好的地球家园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