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新课标下数学“实际问题”的教学策略
【作者】 朱 燕
【机构】 贵州省安龙县洒雨镇民族小学
【摘要】数学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其重要作用在于解决实际问题。本文探讨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将教学生活化,尤其是针对学生学习中的难点,将数学解决实际问题教学生活化的策略,以此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和推进教学生活化的进程。【关键词】小学数学;实际问题;教学策略;有效探析
在新课标的要求中,数学“实际问题”是贴近生活,来源于生活,从实际中来到实际中去,用课本上学到的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课标指出,“学生要学会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适应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的基本需要”。
一、从生活实际中抽象出数学知识
㈠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概念、计算法则
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都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相应的实例。例如:在常见的数量关系“工作时间×工作效率=工作总量”中的“工作效率”,学生不易理解。为此,我在教学前,在班里举行了一次缝纽扣比赛。教学新课时,联系缝纽扣的活动,学生就容易理解工作效率,就是指单位时间内所作的工作量。
又如,“小括号”的教学可以这样进行:先出示“8+6×5”与“6×5+8”两道算式,让学生复习运算顺序。然后出示应用题:
张师傅上午工作3小时,下午工作4小时,每小时做12个零件,他一天共做几个零件?(要求列综合算式)
学生列式计算如下:
12×(3+4)=12×7=84(个)
教师设疑:先做加法,再做乘法,好像不对吧?揭示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在学生束手无策时,适时引出小括号。这样,通过问题的设计,矛盾的解决,使学生了解引进括号的原因和用途,从而懂得了先算括号里的数的道理。
㈡从贴近学生实际水平的现实出发,步步引出概念
例如,“面积单位”可以这样教学:先出示大小差别比较明显的两个三角形,让学生比较它们面积的大小,得出:面积的大小可以用眼睛看出来:再出示两个等宽不等长、面积差不多的长方形让学生比较大小,得出:面积的大小可以用重叠的方法比较出来;然后出示不等长也不等宽、面积差不多的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让学生比较大小,学生深思后得出:可以画方格,再通过比较方格数的多少来比较面积的大小;最后出示两个方格数相等,但面积明显不等的图形,引导学生讨论,方格数相等为什么面积不相等?从这个现实问题中得出,方格的大小必须有统一的标准。这时引出“面积单位”,已是“水到渠成”了。这样组织教学,学生不仅掌握了面积单位的概念,而且了解了面积单位产生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受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㈠联系实际,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
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学习了圆的知识,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说明为什么车轮的形状是圆的,三角形的行不行?为什么?还可以让学生想办法找出面盆底、锅盖等的圆心在哪里。通过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广泛运用,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看问题,用数学头脑去想问题,增强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㈡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掌握了某些数学知识后,可以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的环境。
在学了百分比的知识后,我和学生做了一个游戏,方法是:在一个布袋里放6个同样的小球,分别标上1~6 六个数字,老师和学生轮流每次从袋中摸出2个小球,如果球上两数相加和为偶数,学生赢,加起来和为奇数,教师赢。比赛结果教师赢的次数多,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并把各种情况一一列出,得知:和为偶数的有6种情况,和为奇数的有9种情况,老师赢的可能性占60%,学生赢的可能性占40%,所以老师赢的次数多。最后还指出,街头巷尾的有些赌博活动,“坐庄”者使的就是这种骗术,不要轻易上当受骗。
㈢加强操作,培养能力
要把课堂上所学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往往被错综复杂的生活现实所难住。这就要加强实践操作,培养把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的能力。例如,教了“比和比例”后,我有意把学生带到操场上,要学生测量计算操场边杨树的高。对于高大的杨树,如何测量?多数同学摇头,少数几个窃窃私语,提出爬上去量,但是两手抱树怎么量?有人提议拿绳子,先用绳子量树,下树后再量绳子。
这可是个好办法,可又无枝可攀,如何上去?教师适时取来一根长2米的竹竿,笔直插在操场上。这时正阳光灿烂,马上出现了竹竿的影子,量得这影子长1米。启发学生思考:从竿长是影子的2倍,你能想出测树高的办法吗?学生想出:树高也是它的影长的2倍(教师补充“在同一时间内”)。这个想法得到肯定后,学生们很快从测量树影的长,算出了树高。接着,教师又说:“你们能用比例写出一个求树高公式吗?于是得出:竿长∶竿影长=树高∶树影长(或树高∶竿长=树影长∶竿影长)。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增长了知识,锻炼了能力。
总之,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要立足数学新课标理念,跳出传统应用题教学的框框,注意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参与数学问题的提出过程;注意数学解题经验的提升,让学生参与数学模型的建构过程;注意开放拓展运用,让学生参与数学模型的创造性运用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应用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
参考文献:
[1]郭瑞兴。探讨小学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生活化[J]。北京教育,2013(11):50。
[2]叶欣。小学数学教学构建生活化学习课堂模式初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