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让阅读化为一缕春风吹进语文课堂

【作者】 张书秀

【机构】 贵州省织金县牛场镇牛场小学

【摘要】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掌握语言能力的奠基工作。让学生多读书,通过读来达到说和写的目的。把课内阅读引向课外阅读,让课外阅读走进课堂教学。把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愿望,从而更有效地推进语文阅读的进行。可见,新课程下实施个性化阅读教学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小学语文;有效阅读;提升素养
【正文】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俗话也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这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脍炙人口,学生也能倒背如流,但是真正付诸实践的又有多少人呢?要是从青少年时期就能培养出爱读书、常读书的好习惯,那么,这些至理名言就不再是空口讲白话了。如何培养小学生爱读书的好习惯?结合现在语文?“以读引读、以读引说、以读引写”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中调动学生主动阅读的积极性,把课外阅读引入课堂。

  一、首先要提高教师自身的文学素养

  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所以授教者本身要有扎实的文学素养,要有丰富的文学知识涵养,传授学生阅读的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才会灵活多变,遇到不同的文章,都能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如:教学《匆匆》一文,在进入深入学习前,我在班上先进行了朗诵,很容易就把学生带进对时光流逝感到无奈、惋惜的情感中,在这惆怅的感叹中,再让学生阅读课后链接:《明日歌》。再搜集有关珍惜时光的诗句,读有关抒发情感的文章,达到一咏三叹的教学效果。只有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无穷魅力,才能有效地带动学生的学习愿望。

  二、运用多种形式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1、创设氛围,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为了更好地开展课外阅读,除了抓好课内教学的同时,还可以通过班级文化建设创造阅读氛围,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在班中创立图书角或读书交流平台,让学生能有阅读的氛围,在读书交流会上分享,又或者把自己喜欢的书籍推荐给其他同学,每周开一次读书交流活动,让学生有书可谈,有书可读,既给予了学生阅读的空间,又促进学生课内、课外的阅读,让学生体会到读书的乐趣。

  2、把课外阅读渗透到课堂中去。

  我们常说:“语文是学习的基础,只有在打好语文基础的条件下,才能更好地把书读懂,读深入,读开去,才能开展更多的课外阅读活动。”我们可以在文章的导入时,利用与文章相关的阅读资料作为背景介绍,渲染气氛。如果能放开手,让学生主动去搜集这些资料的话,就更利于阅读教学的开展。例如,我在教《草船借箭》一文时,课前先让学生搜集有关三国时期的故事和人物资料,在上课导入时,先让学生讲一讲三国的故事,以此来引起学生学习课文的欲望。由于课前开展了资料搜集活动,引起了学生的阅读愿望,对三国时期的背景、人物、故事等有了初步的了解,在课堂上让学生尽情地交流。然后把学生引进课文,分析文章内容,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等。在学完课文后,学生都争着去阅读《三国演义》,在每周的读书会中让学生及时进行交流,相互补充。课堂中渗透课外阅读知识,既引起学生的学习愿望,又可起到激发学生由课内走向课外阅读的兴趣。

  3、把读与写结合起来。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读书对写作的提高的重要性。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无形中积累了大量的知识,培养一定的语感,学会知识结构的编排,在写作中自然得心应手。因此,在语文课堂中,要重视读写的结合。如:我在教《山中访友》一文时,当学生读到:“我仿佛成了一棵树……”我抓住契机,引导学生想象自己变成大自然中的一员;教到第五自然段时,也引导学生用上课文“您好……您好……您好……”的句式向大自然中的其他朋友问好,让学生开口说,大胆写,逐步从课内的阅读引向课外阅读,边指导阅读边渗透基础知识的教学,在无形中增加学生的文学知识,又加深了对这些知识的运用,为将来的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石。如果在课堂上能经常做到这样,读写结合,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写作不就水到渠成了吗?

  三、在教学时还要巧妙地进行课后的延伸

  语文是培养学生听、读、写的能力,它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在课内教学时还可根据课文引导学生阅读与课文有关题材的文章或原著的一些其他内容。例如:我教完《冬阳.童年.骆驼队》后,引导学生阅读《城南旧事》。又如:六年级下册第二组课文,它围绕“中华民风民俗”编排内容的,课前,可以让学生大量搜集家乡的风俗习惯、其他民族的生活、风俗习惯等知识,通过让学生交流传统民族民风,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感受这些独具魅力的民俗风情中蕴含的民族文明和传统美德,激发学生探究不同文化的兴趣。

  四、还要善于利用教材编排的积累运用、课外书屋等增加学生的课外积累

  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日积月累、课外书屋等,让学生搜集与之相关的知识点来增加学生课外知识的积累。例如,学习对联、珍惜时间的名言时,让学生课外搜集相关知识,用书法、小抄报等形式展示。又如,学生读完《邯郸学步》这个故事,理解寓意后,再谈谈这个成语故事对我们的启发。我抓住契机,引导学生搜集更多的成语故事,开一次成语交流会,与学生分享成语故事《东施效颦》,让学生体会到相近的意思,不同的成语,表达的效果也有所不同,体会到中华民族语言的丰富多彩。通过课外阅读知识的积累,在不知不觉中,就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为教师要有灵敏的触角,要善于抓住每一个例子,每一次契机,要善于从课文中发掘更多有关课外可链接的知识,让学生动手搜集,自己设计,付诸实践,引导学生走进知识宝库的大门,从而为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服务,最终达到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提出的新要求。让课堂阅读教学绽放七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