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谈谈小学数学教学怎样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作者】 王 慧
【机构】 新疆尉犁县第八小学
在课堂中该怎样密切生活与数学,使枯躁乏味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使学生学得趣味盎然呢?对此,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小学数学教学怎样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求教于各位同行。
一、联系生活实际问题引入新知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会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比如,在教学“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时,我安排了这样一段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在我们人体上存在着许多有趣的比吗?将拳头翻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底长度的比大约是1:1,身高与双臂平伸长度的比大约也是1:1,脚底长与身高的比大约是1:7……知道这些有趣的比有许多用处。到商店买袜子,只要将袜子在你的拳头绕一周,就会知道这双袜子是否适合你穿;假如你是一个警察,只要发现罪犯的脚印,就可估计出罪犯的身高……这一切,实际上是用这些身体的比组成了一个个有趣的比例来计算的,今天我们一起研究“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通过利用“人体中有趣的比”的生活现象,引出“比例”的学习,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主动的参与新知识的探究。学生通过借助这些有实际生活背景的问题引入新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联系实际以旧引新
小学数学教材的编排是根据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规律,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大部分新知识都可以找到旧知识作为铺垫,化新为旧,以旧引新,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如开始学习“比”时,老师联系实际举出较多的例子:①汽车2小时行90千米,每小时行多少千米?②小华家养鸡12只,鸭3只,鸡是鸭只数的几倍?③买3千克桃子用了7.5元,每千克桃子用多少元?……这些题目都是用除法表示两个数量的关系,说成“什么除以什么”。随之告诉学生:有时我们也把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说成“什么比什么”。像上边的例子还可以说成:①汽车所行路程和时间的比是90比2;②小华家鸡和鸭只数的比是12比3;③买桃子总价和数量的比是7.5比3。学习比例时再通过比的知识去过渡,使之“除法—比—比例”形成一条知识链,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三、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充满生活气息
小学数学的实践活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已有的知识体验的基础上,从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发现、选择和确定问题,主动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积极的参与,不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如教学“观察物体”一节内容时,在课前我要求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找一找自己熟悉的物体进行观察,课中进行介绍课前对物体观察的结果,共同探究对物体的观察方法,既可丰富数学的教学内容,又体现了新教材中“要以学生主体”的要求,课后要求学生或个人或小组带着问题,运用课中所学对物体的观察方法再回到生活中去进行观察实践活动。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利用课前课后布置学生去观察体验自己身边的数学。让学生从生活中找数学的素材,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四、让练习与生活紧密联系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便于更好地去服务生活,应用于生活,学以致用。因此,每一次学完新课后,我就编一些实际应用的题目,让学生练习,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学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后,我让学生回到家里去计算一下纸板苹果箱、火柴盒外盒、电视机屏幕的表面积,并进行比较。教学简单的统计之后,问学生统计表在自己的现实生活中能解决哪些问题?并让学生制作一张本校各年级人数的统计表,使他们知道课本例题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做到学以致用。
五、创设生活情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生思维发展的趋势是从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发展到抽象思维为主,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很多时候还是采用直观的方法,这样有许多稍微复杂的问题小学生都感到很困难,有时即使一眼能看出解题要用的知识,但找不到问题症结所在,无法正确解答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课堂上鼓励学生大胆假设,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引导他们运用类比、归纳、猜想、想象、联想等方法去寻找解题策略,探求数学问题的解决趋势与途径.要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是加强对学生思维策略的指导,要教学生解题策略和思想方法,如对应思想、化归思想、转换思想、统计思想等,同时交给学生一些数学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操作法、归纳和演绎、联想和想象等。联想和想象是学生学习数学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所谓联想就是由一类事物想象出另一类与之有着相互联系的事物;想象是人们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对记忆中的表象经过重新组织加工,而创造出的新形象、新概念的思维活动。科学史的大量事实证明,缺乏想象力的人是很难在科学事业上做出出色贡献的。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我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促进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由男生与女生人数的比是4:5,可以联想到男生是女生的4/5或80%,女生是男生的5/4或125%,或者男生比女生少1/5或20%,女生比男生多1/4或25%,男生占全班的4/9,……这样的联想使学生对分数、百分数之间的相互联系理解得更透彻,提高了学生解答较复杂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灵活性,也提高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注意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对教材适当做些变形处理,让数学更多地联系实际,贴近生活。当然,联系实际,加强实践活动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不容忽视的问题,但也要根据教材的需要、学生的实际运用得恰到好处,切不可搞形式主义和照搬照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