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阅读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作者】 王 璐

【机构】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六十六小学


【正文】

      随着新课改理念的逐步运用,广大教师已经认识到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比较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但我们也同时看到,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大都还浮于表面。比如,一些观摩课堂上,教师只顾耍花样,显示新颖,学生只是玩了;很多课堂上,学生的自主学习仅仅是将课文读一遍,最好的也只是读通顺了,再大致了解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或者是找出课文中的几个生字词,查一查字典;还有的课堂上,老师的引导思路很好,可是学生刚刚进入到自主学习的情境中教师就匆匆收场。掐灭了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欲望,学生潜心阅读课文的机会,于是我们的学生就缺乏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感受、体验和理解自然就肤浅。

  一、“授之以渔”是自主学习的前提

  教师和学生是构成教学的主要因素。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应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对学生的学起主导作用,教应为学服务。然而在目前很多的阅读教学中,学生没有足够的个体学习自由,没有潜心领会语言文字的时间,被老师的问题所牵引,被动地围绕老师团团转。如果学生没有问题意识,就不会去独立思维,更谈不上创新。课堂上的阅读也成为一种被动的阅读,学生并没有真正对课文用心去感悟,他们所“读懂”的也只不过是根据以前的思维定势而得到的“微言大义”,至于课文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都无从知道。因而,课上以学生 “读懂”,等课结束了学生也便没有问题了。比如:在教《威尼斯的小艇》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自由读,分组读,开火车接读,评比读等方式,读通顺,读熟练,然后找自己喜欢的部分学习,并读完后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用自己的方法展示学习过程。20分钟后,学生们有的在喜欢的段落学习到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并试着仿照说句子;有的用抑仰顿措的语调读描写威尼斯小艇的样子的句子;有的看着书上的图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己想象的威尼斯小艇;有的联系上下文并查字典理解词语;甚至有的读自己带的工具书上的威尼斯的介绍;更让人赞不绝口的时:用一幅简笔画展示课文中描述的小艇的样子。每位学生都用到了自己喜欢的方法,效果极佳。在高兴之余,我及时为学生抛砖引玉:学习语文的方法。

  二、“兴趣浓度”是自主学习的核心

  现今的孩子要融入社会不是完全靠知识,而是知识和能力的结合,不管是知识的学习还是能力的培养,都应该发扬全体学生主动精神,自主意识。让学生自主学习,可引发深入学习的动机,发展思维,增强学习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答一个问题更重要。”科学家的发明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比如《李四光》一课,写李四光在玩耍时发现问题,为了探索奥秘,他通过询问,观察,学习,最终成为地质学家。“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任何思都是从疑开始的,疑问是获得知识的前提条件,有了疑问,才有进一步深入学习的需要,也才可能获得新知。

  明代学者陈献障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发现问题提出来,即是思维活动的表现形式,也是思维活动的结果。思维的发展从问题开始。每发现一个小问号,这个小问号就像一个小钩儿勾住学生的好奇心,学习成为一种自觉自愿的心理渴望,“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问题愈多,好奇心愈强,兴趣愈浓,注意力就愈集中,思维就愈活跃。以《乌鸦喝水》为例,首先教师范读全文,学生边听边思考根据课文内容可以提出哪些问题?读后,学生纷纷举手,各抒己见,提出自己想提的问题,教师经过梳理出示在黑板上。接着,学生四人一组带着问题以自己喜欢方式自由朗读课文,读后讨论问题,在讨论中人人参与交流,分析问题,思维火花得到碰撞。在老师的调控引导下,学生进入一个个“研究者”、“探索者”的角色之中,探讨自己提出的问题,情绪高涨,其乐无穷。

  以《荷花》一课为例,点击课件欣赏荷花,学生观看后谈谈对荷花有了哪些了解?再次点击课件出示文字(课文第二小节),看前教师布置任务,这段描写荷花的语言确实很美,我建议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真读读,想想,还可以跟大家交流感受。在同学们的感受中,教师提示,最让人百读不厌的还是那个“冒”字,它究竟妙在何处?请大家再读读这一自然段,体会一下怎样生长出来的荷花才叫“冒”。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适时地启发、点拨、引导学生根据个体的感悟进行朗读。以画面促感悟,点击课件,这就是你们所感受到的不同姿态的冒出水面的荷花。看看这荷花图,再来读读这些句子,一定又有新的感觉了。学生再次朗读第三小节体验。学生边读,教师边点击课件出示句式: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       )很美;看看(        )很美;看看(          )很美;看看(          )很美……根据上面的句式,用自己的语言来表现荷花的美吗?我们可以利用上述情境的引导,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性,促使学生的自主学习。

  三、“读书习惯”是自主学习的体现

  让学生自主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读书习惯。习惯是人才素质的标志,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和良好的读书习惯。“边读边想”是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也是阅读的一种好方法。以《地震中的父与子》为例,要体会“这对伟大的父与子”这句话的内涵,边读边想,读出父亲救助儿子的急切心情,想象儿子面对危难时的勇气与态度,感悟儿子等待父亲的决心以及为他人着想的精神,就能够体会。“学而不思则罔”,要发现问题,就必须一边读一边想,一边领会一边揣摩。否则读了之后,脑子里只有一片空白,发现不了问题。只有做到了边读边思,读后才有获。此外,让学生质疑问难,还可培养学生抠词抠句咬文嚼字,悉心揣摩比较推敲的良好读书习惯。

  总之,教师不仅要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取知识,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课堂上要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来启发诱导,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亲自探索、发现、解决问题,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新课程理念》

  [2]《小学语文教学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