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小学数学教学怎样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作者】 侯会清

【机构】 新疆尉犁县第一小学


【正文】

      现代社会对学校培养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即既要善于动脑,又要善于动手,达到“手脑并用”。因此。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这种能力要从小学低年级起开始培养,这对于他们将来走向社会、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实际操作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思维是学习活动的核心心理因素。只有通过思维学习,才能真正认识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掌握规律性的知识,促进智能的发展。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趋势是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在这个过程中,“表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针对儿童好奇、爱动,凡事都想动手试一试的心理特征,教师应该放手让学生进行实酝操作。学生在动手比一比、量一量、画一画、做一做的实际操作过程中,不但有了更多的直观形象思维的机会,而且可以分别接受由视觉、听觉、触觉和运动器官传来的信息,经过大脑的“加工”,教师只要略加启发引导,就能使学生的思维产生飞跃,达到抽象思维的程度。

  二、实际操作有利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能吸引住儿童的注意力,只有一条途径,这就是要形成、确立并且保持儿童的这样一种内在状态——即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状态,使儿童体验到自己在追求真理、进行脑力活动的自豪感。”要让实际事物教会儿童思考,这是使所有正常儿童都变得聪明、机敏、勤学、好问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条件。但是应当看到,由于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低年级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形成了一对尖锐的矛盾,因此,许多小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往往感到枯燥乏味。而解决好这一矛盾的最好方法,就是根据儿童的思维特点,适当增加演示操作的教学内容。如教学厘米、毫米的知识。教师可这样设问:“1厘米到底有多长呢?能不能想个办法把它带在自己身上?”这样一问,学生兴趣盎然,都忙着在自己身上比量。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生量一量自己中指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这样易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实现教学过程的知、情、意、行的和谐统一,使教学取得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实际操作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概念

  儿童接受概念要经过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在数学概念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多动手操作,进行实验。给学生提供感知和形成表象,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对比,找出研究对象的本质属性,从而形成概念。例如:建立“比少”的概念,可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理解:

  1、教师在讲桌上摆两摞同样大小的正方体小木块,第一摞10块,第二摞矮于第一摞,但由于第二摞用纸封着,看不出有几块。然后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推算出这一摞有几块正方体小木块。

  2根据教师的口述摆小棒,先让学生在桌子上摆10根小棒,这些为第一行。然后让学生摆第二行小棒,使第二行比第一行少3根,并说出自己摆的过程。

  学生对第一个演示题进行操作时,他们首先在第二摞上面摆上3块小木块,使两摞木块同样多,又把新摆的3块拿掉,然后得出了结论:纸里包的是7块小木块。学生对第二个演示题进行操作时,他们首先在桌子上依次摆10根小棒,然后在第一行下面也摆10根小棒,使第二行的10根与第一行的10根一一对应,最后他们又从第二行的后面取走3根小棒,从而得出结论:第二行有7根小棒。

  通过实际操作,学生基本上掌握了“比少”的概念,这就为进一步教学“比少”应用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实际操作有利于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例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有关“体”的概念,因此,他们脑中的空间观念较差。在讲课之前,可先指导学生用硬纸做带盖的长方体模型,与此同时,教师也做,并做一个有一组相对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在制作模型的过程中,就给学生提供了长方体的点、线、面的感性材料,使学生不但知道了长方体有几个面、多少条棱和几个顶点,而且对长方体棱与面的特征也有了初步认识。这样做看来是花费了一些时间,但课堂上就不用花很多时间讲解了,只要让学生对照自己做的长方体模型,通过自学就能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这样在学生脑海里建立起来的长方体概念是明确、具体、深刻的。

  五、重视操作方法的指导

  “动”是孩子的 天性,每个孩子都充满着“动”的天性,但是如果忽略了老师的指导,学生的操作就变的盲目了。也就不会得出结论,从而失去动手操作的意义。由于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教师具体选择知道方法时也可以多种多样,如可以操作演示法,教师操作演示是一种,也可以让学生示范演示,演示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指导学生观察的 重点、观察的方法、顺序。也可以在全班分组,让每位学生在自己小组里相互合作、相互指导,从分利用集体的力量去操作、讨论、分析。

  从学生的认识水平看教师还要处理好独立操作与操作指导的关系,低年级的 学生由于受已有知识基础、动手能力的 影响,需要在教师和 同伴的 指导下进行。如在教一位数除两位数口算除法,42除以3时我先把学生分成5人一个小组,每个小组准备42根小棒,每10根一捆,也就是4捆零2根这样是学生操作时更形象直观。教师可以一边讲解一边演示42除以3也就是把42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多少?先分三捆,每份是1捆(10根)就是30除以3等于10,剩下的一捆零2根把这捆拆开也就是12根,再把这12根平均分成3份,每份4根,也就是10+4=14,这样就把这道题分三步进行口算然后再让小组内的 同学相互合作再进行操作,再分一次,教师可以作指导,学生通过合作操作后,不仅很快掌握了口算除法的方法,而且也理解了口算除法的意义,知道了算理。但是随着年龄的 增长、知识的积累学生也具备了独立操作的 能力,可以让学生先尝试独立操作,再分析讨论,这样更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综上所述,从低年级着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不仅可行、有效,而且意义是深远的。这样的学生进人中高年级,及至初、高中,如若不间断地抓下去,他们以后踏上社会,这种动手操作的良好素质、能力,将会使他们受益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