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作者】 黎仙贵
【机构】 广东省高州市第七中学
【摘要】在数学教育中,学生的创新意识主要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探究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教师应从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上入手,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真正把提高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落到实处,激发学生潜能。【关键词】教学;创新思维
教育家赞可夫曾指出:“只懂得传授知识,不懂得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师是不完全的教师。”科学思维能力的最本质的特点,就在于它的高度的创造性.创造性即是思维的创新性、独创性。创造性是人类思维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怎样才能使学生的思维更具创造性呢?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做到“目中有人,心中有情,课中有境”。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入手,注重创设思维的情境,培养创新意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创设问题情境,唤起创新意识
数学是来源于生活的一门学科,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前可以将要讲得内容进行课前问题情景创设,以此来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例如在“函数”一节的教学中,有如下一个“问题情境”:
学校的某个水笼头没有拧紧,每一秒滴一滴水,每滴水的体积是5×10-5升,设滴水的时间为x秒,流失掉的水为y升,
(1)试建立y与x的函数关系式,
(2)计算如果全校5000个师生,每个人节约一滴水,可以节约多少水?我国有13亿人口,如果人人节约一滴水,可以节约多少水?
评析这样创设问题情境,学生不是在学书本上的“死”知识,而是通过此例让学生真正理解函数不是多么抽象的概念,并去体验“积少成多,滴水成河”的哲理,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心生态环境的社会责任感。
二、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训练学生思维
我们说一个稍微用功的学生,在课堂上听懂教师讲的课并不难,仿照例题解几道题也完全可以,但是要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一个新的问题就不是轻而易举的了。故必须放弃“前提——结论”式的教学,而用以思维为主流,以链结式的学生的思路展开。例数列概念一节的教学,概念较多。如不注重思维引导,只顾孤立地呈现,学生是必会象猴子下山,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也可能会有似象非象之感,我在教学中按下面的方式进行,比较适当。先由集合的概念→ 引入数列概念→ 列举出课本中的几个数列→ 对比集合的特点→ 结合实例归纳出数列的特点→对比集合中的元素→ 引出数列中的项→ 由此得出其序号→ 由序号与项的对应→ 联想到映射→ 一一映射,函数→ 数列与其序号构成一个函数→ 联想到函数的定义域→ 它的定义域是正整数集或它的一个子集→有限数列,无限数列,即数列的分类;函数→ 函数的图象→ 由定义域的特性,得出是一群孤立的点;函数→ 函数解析式→ 通项公式概念→ 分析出一个简单数列的通项公式→ 由通项公式写出数列中的前几项→ 看事实,悟规律→ 由前几项写出一个通项公式(有的可写出不只一个通项公式,有的却写不出通项公式),整个过程都是联系对比所学知识,很自然引出新的问题,既突出了重点,又化解了难点,并且把所有知识一串而成。真可谓一气呵成。
三、贴近生活,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贴近生活,特别是贴近生活中的数学是新课程中鲜明的一个特点。应用学生熟悉的东西讲解,多举生活事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会让你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譬如:在高中二年级下册讲“排列组合”时,就生活与数学的联系,给学生设置这样一个问题:
例4 存折的密码安全吗?
你到银行存款时,工作人员要求你设定一个六位数的密码,以防止别人冒领存款。
(1)不同的六位数密码有多少个?
(2)假如每30秒钟填写、核对一个密码,昼夜不停的工作,把所有的密码都填写、核对一遍,需要多长时间?
(3)根据(1)、(2)计算出的结果,想想看,这六位数的密码为什么能够保密?
当得知不同的密码有106个,把所有的密码都核对一次,大约需要347天时,学生们就会无不惊叹了。这个问题既解答了学生心中的疑问,又增强了学生应用数学的信心和意识,让学生觉得学有所用。
四、重视探究性学习指导,促进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强调:高中课程应力求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在教学中要用好用活现行教材,着眼于创新素质的培养,把陈述性知识转变为探究性的素材。由“传道、授业、解惑”型的老师向“迷惑、激励、求知”转换。教师的作用不仅仅是为学生“解惑”,有时甚至需要“迷惑”学生,把学生引入“歧途”,然后让他们自己去寻找出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例如,在探究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时,可以创设如下师生活动情境来探究判定定理:请同学们拿出一块三角形纸片,过三角形的顶点A翻折纸片,得到折痕AD,将翻折后的纸片竖起放置在桌面上(BD、DC与桌面接触)。
(1)AD与桌面垂直吗?
(2)如何翻折才能使折痕AD与桌面所在的平面垂直?
(3)如果不经过A点能否得到折痕DE与桌面所在的平面垂直?
(4)果我们把折痕抽象为直线,把BD、CD抽象为直线,把桌面抽象为平面,那么你认为保证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条件是什么?
(5)将纸片绕直线AD(点D始终在桌面内)转动,使得直线CD、BD不在桌面所在平面内。问:直线AD现在还垂直于桌面所在平面吗?
(6)根据试验,请你给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建构意义的认知主体位置,但又离不开教师事先精心设计的教学程序和在探究学习过程中画龙点睛的引导。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讲授得很少,但是对学生建构学习的帮助却很大,充分体现了教师指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结合。
在探究性学习中,以下社会实践问题能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1)对当地或国家近年来人口增长的情况调查,预测今后人口数量,给政府提出几点建议。
(2)当地耕地面积的变化情况,预测今后的耕地面积。
(3)拍照取景角最大问题:在公路的一侧从A至B有一排楼房,想在公路上的任何一处拍一张正面照,如何选择公路上的点,使拍摄的一排楼房的取景最大(点A与点B与直线的各种位置关系讨论)
(4)学生在上课时,坐在什么位置才能最清楚的看到黑板的问题。
(5)灯的位置与照明度的问题,等等。
总之,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多方面的,只要我们在教学中从实际出发,认真分析教材、研究学生,设计出最佳的教学途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创新思维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教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邓小荣。高中数学的体验教学法[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3(8)
[2]黄红。浅谈高中数学概念的教学方法[J]。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3(6)
[3]胡中双。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湖南教育学院学报,2001(7)
[4]竺仕芳。激发兴趣,走出误区———综合高中数学教学探索[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