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培养小学生语文素养的措施

【作者】 周 伟

【机构】 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大成镇中心校


【正文】

      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总会遇到学生对语文不大感兴趣,读文章语感较差,词不达意等问题。这反映出学生语文素养水平低下。因此,培养和发展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呢?笔者结合语文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举措和体会。

  一、培养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原因

  语文素养培养是语文课程性质的要求。《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学科负载着传承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独特功能,《语文课程标准》首次提出的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要求,对于传统的语文教学无疑是一次极具革命性的变革,是我们驾驭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我们的语文课应该肩负着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使命。

  当前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普遍较低,不容乐观。具体表现为:对经典文学作品不熟悉,文学积累薄弱;漠视文学经典,阅读功利性较强,文学欣赏水平亟待提高;参与阅读活动的兴趣不浓厚。而学生在语文素养方面存在的欠缺,给他们的学习、生活乃至今后的发展带来了诸多不良的后果,直接影响到其他课程的学习。

  二、培养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具体措施

  (一)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要想使学生学好语文,提高语文素养就必须积极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激发语文学习兴趣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如设疑法,以此激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和求知欲望,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悬念法,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一种关切的心情,就像章回小说中的“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一样,使关切的心情变成学习的兴趣。感染法,在教学中教师应通过深入发掘课文蕴含的感情,使学生从中受到感染,吸引学生产生兴趣。激励法,心理学认为,对学生的评价,应以鼓励为主。多表扬,多鼓励,可以更好地激起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从而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

  (二)课堂阅读教学和课外阅读辅导相结合。

  1.课堂阅读教学是培养小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途径。

  “教材是语文学习的载体,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例子。”现行的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例有许多是大师级的名篇佳作,文质兼美,属于经典作品,有一定的蕴涵和深度,经得起吟诵和品味;教材中还有一些极具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的作品,这些作品则能让学生受到现代文明的熏陶。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凭借它可以对学生渗透思想教育;凭借它可以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进行知识的积累;凭借它可以去训练学生的阅读技能;凭借它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凭借它可以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总之,上好课堂阅读教学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所在。

  “语感”是学生语文素养中培养语文能力的重要方面。把语感培养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当今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思想亮点,是一线教师进行语文教学的前提与基础任务,还是当前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

  (1)联系生活,获得语感。生活体验是一种非言语实践,它包括生活知识经验、自然风物知识经验和人生社会知识经验等的体验,没有这种体验,语感培养就是苍白的,没有生命力和表现力。学生要多接触生活、多观察、多体验、积累生活经验中的语言材料;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联系生活实践,回忆生活经历,唤起有关表象,进行有关联想和想象,从中体味言语所构成的情景,领会其中蕴涵的思想感情,获得准确的语感。

  (2)诵读体味,形成语感。要养成反复诵读,潜心揣摩的习惯。要在充分读的过程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当今语言学习缺乏充分的朗读训练,朗读的时间,次数太少,这正是学生语感能力弱的症结所在。因此要多读典范课文,对精彩段落,精粹诗文一定要熟读成诵,潜心揣摩。要把文章的语气、节奏、句式和作者的情趣意旨通过富有情感的诵读表现出来。

  2.辅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是培养小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保证。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学生课外阅读的面和量都做出了要求,要求学生广泛地涉猎书籍报刊,阅读各种类型,各种体裁,各种风格的作品。“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随着网络的普及,还要鼓励学生上网浏览。一个小学毕业生的课外阅读总量应不少于100万字。课外阅读是课堂阅读的延伸和拓展,一方面,课堂上所学的新知识往往需要课外阅读的配合来加深理解,另一方面,课堂上所学到的技能可以在课外阅读中加以运用,作为知识的运用和技能检验。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们的经验,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看书。”显而易见,广泛的课外阅读可以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智慧,提高读写能力,课外阅读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极大的作用。

  (1)扩展阅读,多实践,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每课书教完后,都要找来与课文有关的材料为学生扩展阅读,让他们扩大阅读量。让学生有新的感受、新的体验,除此之外,还上网查阅资料,为学生扩大阅读量。通过多读,提高了学生的欣赏水平,也使学生的思想逐渐变得深邃了。

  (2)多读多背,使学生积累更多的知识。

  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讲过,他二十年代在北大读书时,教他们莎士比亚的一位外国教授,一上课就让他们读,如果不懂,还要读。就这样,一堂课读来读去,终于领会了莎翁戏词的妙处。可见读,在语文学习中是很重要的。叶圣陶先生多次重申“要养成阅读的习惯,非多读不可”,在他的《精读指导举隅》一文中,力推“吟诵”。正如诗圣杜甫所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在教学中,注意多读书。

  (三)开展语文活动,厚实文化积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国最早的教育著作《学记》中早已提出:“虽有佳肴,弗知其味;虽有至道,弗知真善。”无论何种版本的教材,无不关注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多年的语文教学工作,让笔者也深深地感受到:语文知识的积累只有通过具体的活动得以实现,活动是厚实学生文化底蕴的必要途径之一。

  1.每日一句的积累,古诗名句、歇后语、成语典故,名言名句作为课堂检验的重头戏,学生在积累的过程中发现了汉字里蕴含的审美价值,找到了学习的乐趣,有利于教育教学的开展,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感情。

  2.不定时的举行朗诵会,如诗词朗诵,经典文本的朗诵。张志公先生曾说过:“诗的语言,音调和押韵,念起来给人以极大的快感”。结合课文新课标,精选优秀古诗文作品,每次分组举行,汲及写景、立志、惜时和做人等方面,要求学生熟读并背诵,并要求学生能够谈出自己的见解,此活动增加了积累,锻炼了能力,陶冶了性情,培养了审美能力和情趣,增加了对文化的更深认识。

  总之,语文素养的培养有赖于长期、持之以恒的实践和探索,在大量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中靠感悟、靠学习来获得。我们的语文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和思维品质的培养,以活动促使学生去认真阅读积极研究,积累营养,学生才不至于“陷入与文化根基断裂的险”,教师要想办法让学生喜欢我国的经典书籍以及我们的国文,引导学生扎扎实实走好语文学习的每一步,力争让学生对我们的民族语言有深厚的感情,读书有鉴别,学语文有“灵气”,写文章有个性。如果语文教师能为学生打下一个“精神底子”,也就能放飞学生明天的梦想。当我们的语文教学真正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就会落到实处,语文教学改革才会有光明的前景。但愿语文学习成为老师和学生普遍感到快乐和轻松的事情,因为学生有了坚实的语文素养和自由宽广的语文学习空间,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