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之我见

【作者】 陈淑珍

【机构】 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老君乡中心校


【正文】

      阅读是人们获得各种信息最迅捷的途径之一,也是人们学习、工作、生活中获得信息从而进行思想交流的迅速有效的方法,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基础。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我们应该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增强学生的阅读水平。但是,我们现在的孩子甚至于老师阅读量太少,阅读的水平也不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亟待提高。如何尽快地让学生掌握良好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果呢?在语文教学中,我运用新课标的理念,针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经过实践,树立了体验性、拓展性、创造性的阅读教学观念,采取了一些新的策略和方法,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做法和体会:

  一、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让学生阅读由被动变主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了兴趣,学习内驱力被极大地激发起来,产生机械的学习动机。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能够表现出超常的勇气、毅力和智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法很多,可通过创设情境、运用电教媒体、制造氛围、增设材料、巧设悬念、设置疑问、欣赏文中美、感受成功乐趣等。

  传统的阅读教学重于讲、问、灌,而学生则忙于听、答、接,其结果教者觉得难,而学生更感到无趣、无味、学得苦。本来,人们茶余饭后,读书看报,觉得是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为何我们的语文阅读课又难又苦呢?原因很明显:读书看报喜欢怎样读就怎样读,爱怎样想就怎样想,无拘无束,方式方法任由选择,自得其乐。而语文课的阅读是学生跟着教师的教学设计走,选择什么方法,思考什么问题,多少时间,都在教师的控制下,学生就像为老师而读书,享受不到阅读的乐趣。因此,必须培养学生主动选择阅读的内容、方式,才能使他们喜学、乐学。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有助于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

  在小学阶段,就要着重培养学生认真预习的习惯;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主动克服阅读困难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及勤于阅读的习惯等等。这种阅读,既能在主动、愉悦的气氛中进行,又能在遇到问题时排除困难,坚持达到阅读的目标。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能自己去读书并大有所获。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便会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终生受用。

  语文教师要十分重视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其中新奇、有趣的知识或现象往往会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使其能乐于阅读。学生有了这种习惯,在应用于时就会主动查找相关资料,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学好课文,也为将来收集,整理信息打下基础。

  三、培养学生在阅读中独立思考、质疑问难的能力

  阅读是手段,不是目的,小学语文阅读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文章的内容,进而有自己的思考,得出相应的结论,从而达到学习知识的目的。因此培养学生在阅读中独立思考、质疑问难的能力尤为重要。

  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和独立思考能力呢?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使用较普遍、功效较显著的教学手段就是质疑问难。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质疑释疑,可以清楚地知道学生有哪些地方不明白,难点在什么地方,便于有针对性地教学,减少无效劳动。一切求知的欲望都是从疑问开始,教师应热情鼓励学生质疑,并启发学生思索探讨,逐步理疑,在探索中有所发现和创新。我在教学中把“疑”贯穿于课堂阅读教学的全过程,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质疑,以疑促思、自读释疑,在突破重难点的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具体做法:审题引疑,激趣→个人预习,存疑→合作学习,集疑→集体讨论,释疑。教师要教给学生在何处质疑。一般来说,应在难点处、困惑处、关键处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比如:教学《奇怪的大石头》一课,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提问:“什么是陨石”、“第四季冰川活动的遗迹指什么?”等等。

  学生提出问题,谁来解疑呢?教师应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带着这些问题去读书,去思考,想办法解决。同时要注意发动学生互助解疑,着力培养学生解疑能力才是最重要的。对于学生来说,能够起到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激活学生思维及养成求知兴趣的作用等等。语文学习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认真寻疑、大胆质疑、积极解疑,让“疑”成为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动力。

  质疑有一个从浅层次到深层次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不可能一次完成,对疑难的发掘同样也不可能一次完成。当学生不断发掘疑难,解决疑难时,就能逐渐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

  四、培养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表达交流能力

  教师在教学还要注意引导同学们在阅读后表达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营造浓厚的交流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课堂上敢说爱说,甚至提出不同想法。在阅读教学中,师生应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进行读书、讨论、研究、争论,教师应是一名与学生平等的参与者,并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学生也正是在互相问答、探讨的相互动活动中,成为能动的学习主体。在这种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来学习,有利于减轻学生学习上的精神负担,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合作精神自然而然地发挥出来,促使学生积极地学,主动地去探索。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的确,由于知识经验、个性气质不同,学生的认知、体验、感悟也不可能完全一致,教师要尊重处于读者地位的学生,尊重学生阅读体验,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

  五、通过读写结合,提高学生阅读水平

  语文教学的最重要方法就是读写结合。读可以丰富词汇、积累语言,为写作奠定基础;反之,写作对阅读又有促进作用,能提高读的自觉性、积极性,能提高读的质量。

  总之,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是自主合作探究的积极参与者,通过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勤动手、动口、动脑相结合,适时、适度地给学生安排一些有趣的实践活动,尊重学生的情感,才能耕耘好“阅读教学”这块土地,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阅读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