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利用橡皮筋牵引跑提高短跑速度的尝试
【作者】 马小庆
【机构】 新疆巴州业余体校
【摘要】体育教学大纲对教材内容明确规定以田径为基础,而短跑又是田径的基础项目。实践证明,短跑成绩能达到体育锻炼标准,其它项目也就比较容易达到,这充分说明了短跑教材与其它教材的内在关系和应起的重要作要。【关键词】橡皮筋;牵引跑;短跑速度
牵引跑是运动训练中助力练习的方法之一。在国内外早就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但是,鉴于对牵引跑认识程度的差异以及训练条件的限制。在国内的训练中尚没有广泛的采用。为了进一步探讨和研究牵引跑对发展短跑速度的作用,我们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利用汽车内胎剪制成橡皮带(长30米——60米)、宽0.04米)。对本校参加高考的六批学生进行了两个训练周期的橡皮带牵引训练,权作在速度训练的征程上投个石子,问问路子。
短跑速度同运动生理学的速度概念不尽相同。生理学的速度大致可分为三类:即反应速度、动作速度和周期运动位移的速度。短跑速度归属于第三类,但短跑速度却离不开反应速度的动作速度。
从运动形式上讲,短跑这种周期性位移速度是由步幅和步频两个因素决定的。为了提高短跑速度,必须扩大步幅和步频。
多年来,内行的人们就站在不同的角度,采用了不同的运动训练手段,得出了不同的结论。有人着眼于力量训练,因为力量是速度的动力基础;有人着眼于技术训练,认为正确的技术是大步幅、快步频的保证;有人则强调放松训练。尽管方法不一,观点和结论不同,但目的都是一个那就是扩大步幅和提高步频。我也正是为着这点,采用了橡皮带牵引训练的。
一、橡皮带训练的操作方法
橡皮带牵引跑共分三个段落,如由起点至29或30米处为牵引段,第二段30——60米为放松段,第三段20-30米为缓冲段。运动员站在起点A处,将拉紧的橡皮带挂在腰带上(腹前侧),做好准备,由站立式起动,牵引跑开始,到B处橡皮恢复了原来的长度,由腰带挂钩上自动脱落,运动员进入了惯性很大的放松跑阶段,至C处缓冲开始,至D处停止运动。
二、采用橡皮带牵引跑具体要求
1、牵引力的大小
牵引力大小是由牵引距离(橡皮带拉长长度)所决定的。牵引距离的长短
2、放松段落长短
橡皮代脱落以后,运动员进入了“全自由”和“超自身速度”的跑进状态。这种状态要维持多久?取决于两点:一是运动员产生牵引惯性的大小;二是训练的目的。一般说,速度练习大致30米左右,速度耐力练习可延长到60米。
3、牵引训练在周期计划中的安排
牵引跑产生的“超速度”的效果,从人体极限角度讲,牵引跑属于“超极限强度”训练。这种训练在冬训阶段(准备阶段前期)一般不宜采用,以安排在春训,重点是夏训为好,尤其是安排在赛前两个月为最佳。在周课训练中,少年儿童运动员每周2-3次,每课时3-5组,每组3次为宜,每组间隔宜长些,每次间隔一般原则以脉搏恢复到120次/分以下进行下次。
三、橡皮带牵引跑的时间效果
橡皮带牵引跑的精华在于放松跑段落。在这一段中,运动员以很大的惯性,超高的速度向前跑进。这种“超高速度”并不是运动员全力拼出来的,也不是运用传统的训练手段或凭借教练员的语言指示信号所能达到的,所以在惯性跑中,运动员可以最大限度地、直观地、深刻地体会高速度行进中神经系统及效应器官(肌肉)的放松过程,进而提高运动员的放松能力,扩大高频的跑步步幅。
牵引放松段30米跑平均步长要比传统行进间30米跑增加9-10cm,平均速度提高0.3-0.5秒左右,步频略有增加。
四、采用橡皮代牵引跑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对儿童运动员,由于神经系统的可塑性大,接受能力强,进行一些牵引训练是可以的,能促进速度的提高。但是,由于牵引训练强度过大,易于造成儿童生理、心里上的损伤,所以应慎用。
2、在牵引训练时,一定要使运动员掌握操作方法,理解牵引训练的目的、意义,充分调动积极性、以积极的跑进去克服牵引,切不可消极被动。否则效果不好,甚至失去牵引训练的意义。
3、牵引训练必须在正确技术的前提下进行,对技术不规范、甚至有严重错误的运动员不宜采用,防止错误的动作日趋恶化,欲速则不达。
4、进行牵引训练要与全面身体素质训练相结合。绝不可以此代替一切,只有全面身体素质的提高才能促进牵引跑的显著效果。
最后,可以肯定地说:牵引跑应广泛应用于短跑速度训练之中去,它对提高短跑速度大有益处。
参考文献:
[1]周永奇,吴兆红,赵海波.短跑专项力量训练方法研究[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2.17(2).54-56,59
[2]孟祥新.田径运动员力量素质训练应遵循的基本原理[J].体育函授通讯,2002.18(2).56-57,71
[3]张昌言,周曰卿.短跑运动员最大力量和速度力量的训练特征及方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25(3).426-427
[4]郝一伟,李雪艳.浅谈短跑运动员的专项力量练习[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2.20(2).1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