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初探中学生英语预习能力的培养

【作者】 陈雅惠

【机构】 福建省厦门市第二外国语学校

【摘要】教师讲课要备课,学生上课更要备学,此为预习也。在中学英语教授中,学生预习能够促进自身的有效学习和提高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本文主要论述中学生英语预习中存在的问题,预习形式及对策进行浅析探讨。
【关键词】英语预习;问题、类型;对策
【正文】

      一、中学生在英语预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课前预习,一个大家都觉得很正常的事,但看似简单,真正做起来,成为良好习惯,却并非易事。预习现状,不尽人意,主要原因有以下三方面:

  (一)传统的观念影响预习效果

  学生大都把学英语依赖在老师课堂上的教学,至于课前预习,可有可无。随着语言学习的深入,这种不把预习当回事的做法直接影响中学生学习英语的效果,更有悖新课标的教育理念。不少教师本身也存在对学生英语预习有认识偏差。譬如老师怀疑学生自觉预习,认为学生根本不可能进行课前预习,也就很少或者偶尔布置预习作业;再有就是“笼统型”的布置预习,教师说:“回家后把Unit8预习一下”,至于怎样去预习新课,预习的内容和方法,教师没有给予任何说明和指导,预习效果不理想,预习作业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二)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制约预习

  长期以来教师习惯“一言堂”,进入教室后就承包了课堂满堂灌的任务——介绍课文、播放录音、然后开始讲解。虽偶尔也有提问学生,但学生总体上是被动的,无需认真思考,上课主要任务是低头记笔记。在应试教育模式下,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主动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受挫,因此而丧失独立思考和自由阐述自己思想的机会。

  (三)教师对学生的预习缺乏要求和指导

  大部分学生没有预习的习惯。一方面学生现在确实学习任务偏重,作业多,不抓紧就抽不出时间预习,即使有预习也是简单的应付了事;另一方面,主要是老师对预习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有的甚至和学生颇有同感也认为预习并不重要,似乎有一种浪费时间的错误感觉,因此对学生的课前预习不重视,更不用说对学生的课前预习进行指导了。

  由于老师对于预习的认知不够,加上学生缺乏预习的自觉性,导致预习被动,效率不高。因此务必重视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如此,才能促进自身的有效学习,提高语言学习的自觉性。

  二、英语预习的形式与类型

  (一)表述型预习

  表述型预习即要求学生能根据课文内容的涉及范围对某一事物或现象进行言语描述。如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上册Unit 1 Where did you go on vacation?这个单元的reading部分,教师可预先让学生想好一个他自己曾经去过的地方,并用英语简单描述一下这个地方的饮食、风俗习惯、人文等特点或着对这个地方的印象和看法。引入课堂与同学们一起分享。

  (二)动手型预习

  动手型预习就是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动手操作感受预习的乐趣。根据新授课内容通过画一画、写一写、折一折、剪一剪等动手操作方式初步感知新知。如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上Unit 7 How do you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的新课部分,内容主要是制作香蕉奶昔的制作过程,这是一个比较新鲜的话题,学生对此也是很感兴趣的,教师可布置学生回家后预习课文,了解奶昔的制作方法与步骤,并搜集所需材料,也可尝试着制作奶昔等,然后上新课时在班上展示。

  (三)调查型预习

  调查型预习就是教师帮助学生设计好所需的调查表,学生根据此调查表去调查所需要的内容。如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上册Unit 2 How often do you exercise?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按照以下调查表要求去调查了解自己本班或其他班同学的运动情况,调查学生做各项运动的频率,把预习落到实处,并付诸实施。

 

 

 

 

  (四)体验型预习

  体验型预习指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以体验感受来帮助记忆课文。如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上册 Unit 7 How much are the socks?这个单元,可运用下面预习方法:上课前让学生进商场购物,亲身体验购物的经历,了解购物的交际用语及其注意事项,充分发挥情感作用,学生学习本单元就会更得心应手。

  三、培养英语预习能力的对策

  (一)确立正确的学习观和预习理念

  正确的学习动机对于英语预习影响重大。只有让学生在端正英语学习动机并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后才会对英语学习有正确和全面的认识,才能有积极的学习态度,主动去获取知识。老师更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主动、积极参与课前预习。

  (二)激发学生预习兴趣

  教学中老师要善于了解抓住学生的兴趣所在,因势利导培养课前预习兴趣,并运用到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这样才有助于学生树立预习的信心。通过预习新课,学生在课堂上思路清晰,更能把握重点,目的性强、学习效率高。此时教师再加以扬其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和肯定,学生就能真实的感受到预习成功的喜悦,以此为动力,课前预习就会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再采用多种激励手段,开展“预习能手”评比、经验交流等活动,恒定坚持,效果会更好。

  (三)加强指导逐步养成预习习惯

  让学生的预习任务有充分的展示空间。我们常说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而要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要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课堂,把他们的预习成果展现出来。这就要求教师摆脱传统的课堂授课模式,变讲堂为学生的学堂,每节课都为学生预留活动的空间。

  (四)分层布置预习任务

  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设计合适的任务或进行分层预习。任务太简单,学生容易因缺乏挑战性而失去学习兴趣,这样预习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教师设计任务,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适当地减少任务的层次和梯度,对尖子生,布置难度大一点的预习内容,逐渐增加任务的挑战性,提高学生预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整体、快速地提高教学效率,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和合作能力。

  (五)及时评价预习效果

  教师制订的预习策略,要对学生的预习作业进行反馈评价,以提高学生对预习作业的热情与积极性。若教师对学生的预习作业不关心,不闻不问,也没有把预习情况反馈给学生,那么学生就会觉得预习没有作业,没有意思,导致预习松懈,甚至产生偷懒不做,使得预习作业失去它原有的意义。因此,教师要特别注意对学生预习作业的评价,可采用教师评价和小组评价两种方式:

  (1)教师评价。对于诵读类的预习作业,随机抽查背诵或当堂默写,作为该生的平时成绩;并根据学生课堂表现给予表扬或物质奖励;一些手工制作方面的预习作业,放在班级展示。 (2)小组评价。各小组长把各自组员的预习情况公布在展示处,对于认真完成预习作业的同学,则要给予肯定和表扬。对于自习教师要以鼓励和正面引导为主,使学生在享受预习成功的同时也看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让预习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包文敏.《 英语教学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北京: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 2003

  [2]李芳. 《做好英语课堂预习探析》. 四川:读与写杂志,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