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加强训练是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能力的途径

【作者】 彭启珍

【机构】 贵州省独山县麻尾镇中心小学


【正文】

      学生掌握了解答应用题的基础知识,也学习了分析应用题的思考方法,是不是学生就能很顺利地解答应用题了呢?回答是“不见得”。打个比喻,一个游泳运动员掌握了游泳的理论,而不下水刻苦练习,也是游不出好成绩的。游泳是如此,解应用题也是如此。因此,加强训练是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不可缺少的一环。怎样训练呢?下面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要训练学生能用流利的语言叙述解题思路

  应用题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有根有据的、有条有理的、前后无矛盾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大纲》要求的逻辑思维能力。

  有些学生虽然能把题目正确地解答出来,但不一定能把思考过程说得清清楚楚。教学中,有些教师也只满足于学生会解题,而忽视让学生叙述解题思路,这是不够的。让学生叙述解题思路有以下几点好处:

  第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第二,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思维状况。思维是畅通的呢,还是不畅通的;若思维不畅通,症结在什么地方,教师可以有的放矢地进行帮助。

  第三,节约时间。一节课的时间是个常数,如果只有等学生把题目做出得数来才能判断他们是否分会析应用题(在解题过程中还要进行大量的计算),那么一节课做不了几个题。且学生做题有快有慢,等慢的同学做完题,快的同学要白白浪费许多时间。如果让学生口头分析应用题,可以节约大量时间,练习的题量会大大增加。

  学生用语言叙述应用题的分析过程,开始时往往语言噜嗦,层次不够清楚,因果关系说得不确切等,这时,教师不妨给学生一个分析过程的固定模式。即:用分析法分析时,这样说:要求××××问题,就得知道××××和××××;用综合法分析时,这样说:已知××××和××××,就可以求出××××。例如:

  东风服装厂原计划18天生产服装1800件,实际提前3天完成了任务,平均每天实际比计划多生产多少件?

  用综合法分析:已知原计划18天生产服装1800件,就可求出原计划1天生产服装的件数。已知原计划用18天,实际提前3天完成任务,就可以求出实际完成任务的天数。已知要生产服装1800件,又知实际完成任务的天数,就可以求出实际1天生产服装的件数。已知实际1天和计划1天生产服装的件数,就可求出平均每天实际比计划多生产的件数。

  用分析法分析:要想求平均每天实际比计划多生产多少件,就得知道实际每天生产多少件和计划每天生产多少件。要想求计划每天生产多少件,就得知道要生产服装多少件和计划用几天完成,这两个条件都是已知的。要想求实际每天生产多少件,就得知道要生产服装的件数和实际用几天完成。生产服装的件数是已知的;要想求实际用几天完成,就得知道计划用几天和实际比计划提前了几天,这两个条件都是已知的。分析完毕。

  二、要训练学生看到两个有联系的已知条件,能提出可以解答的问题;看到一个问题,能够想到与问题有联系的已知条件

  这样训练的目的,既可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数量关系,也可以提高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这种训练方式各年级都可使用。例如:

  已知:小明有8支铅笔,小红有4支铅笔。

  可以提出的问题:

  (1)小明和小红共有几支铅笔?

  (2)小明比小红多几支?

  (3)小红比小明少几支?

  (4)小明给小红几支后两人铅笔同样多?

  (5)小明的铅笔支数是小红的几倍(或百分之几)?

  (6)小明的铅笔支数比小红多百分之几?

  (7)小红的铅笔支数是小明的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

  (8)小红的铅笔支数比小明少百分之几?

  (9)小明与小红铅笔支数的比是几比几?

  ……

  又如:

  问题是:每支铅笔多少元?

  可以想到与问题有直接联系的已知条件:

  (1)买铅笔的支数和一共所花的钱数;

  (2)买一支铅笔和一块橡皮(或其它文具,以下略)共花的钱数和一块橡皮的价钱;

  (3)一块橡皮的价钱和一支铅笔比一块橡皮多多少元(或少多少元);

  (4)一块橡皮的价钱和一支铅笔的价钱是一块橡皮的几倍(或几分之几);

  (5)一块橡皮的价钱和一块橡皮比一支铅笔多多少元(或少多少元);

  (6)一块橡皮的价钱和一块橡皮的价钱是一支铅笔的几倍(或几分之几);

  (7)买一支铅笔和一块橡皮共花的钱数和铅笔的价钱占共花钱数的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

  (8)一支铅笔与一块橡皮一共多少元和铅笔与橡皮价钱的比;

  ……

  以上谈到的问题与已知条件搭配的练习,可以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寡适当增减内容。另外,练习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不必仅仅局限于上述一种形式。

  三、要训练学生会把一道简单应用题扩展为多步应用题

  这种训练的目的,是使学生看清怎样把一个与问题有直接联系的已知条件隐蔽起来,变为间接条件;看清一道多步应用题是怎样在简单应用题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学生看清这一过程后,在分析应用题时,就能顺利地把隐蔽条件找出来,并转化为已知条件,这样必将能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例 服装厂计划做660套衣服,已经做了375套,还剩多少套没做?(一步)

  扩展题:

  (1)服装厂计划做660套衣服,已经做了5天,平均每天做75套,还剩多少套没做?(两步)

  (2)服装厂计划做660套衣服,已经做了5天,平均每天做75套,剩下的要3天做完,平均每天应做多少套?(三步)

  (3)服装厂计划做660套衣服,已经做了5天,平均每天做75套,以后平均每天做95套,还需几天完成?(三步)

  (4)服装厂计划做660套衣服,已经做了5天,平均每天做75套,以后平均每天比原来每天多做20套,还需几天完成?(四步)

  (5)服装厂计划做660套衣服,已经做了5天,平均每天做75套,以后平均每天比原来每天多做20套,做完这批衣服共用了多少天?(五步)

  (6)服装厂计划做一批衣服,已经做了5天,平均每天做75套,以后平均每天比原来每天多做20套,又做了3天正好做完。这批衣服共有多少套?(四步)

  做扩展题目的练习时,题目的变化都要围绕着基本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变化已知条件或问题。这样,题目虽多而条理清晰。

  四、要训练学生能多角度地思考问题

  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可以得到几种不同的解题方法,即一题多解。这种训练的目的,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掌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也可以使学生思路开阔,有助于培养学生灵活的解题能力。

  例:张华和李明买同样的练习本,张华买5本用去1.8元,李明用去2.88元。李明比张华多买了几本练习本?

  解法一

  思路分析,先求出一本练习本的价钱,再求出李明买了几本,就可求出他们买练习本的差。

  解: 2.88÷(1.8÷5-5

  =2.88÷0.36-5

  =8-5

  =3(本)

  答:李明比张华多买了3本练习本。

  解法二

  思路分析:李明比张华买练习本多花的钱数里包含有几个一本练习本的价钱,就是李明比张华多买练习本的本数。

  解: (2.88-1.8)÷(1.8÷5

  =1.08÷0.36

  =3(本)

  解法三

  思路分析:李明买练习本所花的钱数是张华的几倍,即李明

  买练习本的本数也应是张华的同数倍,从而求出李明买练习本的本数,进而可求出他们买练习本的差。

  解: 5×(2.88÷1.8-5

  =5×1.6-5

  =8-5

  =3(本)

  解法四

  思路分析:把张华买练习本的本数看做1倍,先求出李明买练习本所花的钱数比李明多的倍数,即李明买练习本的本数比张华多同数倍。用多的倍数去乘1倍数的实际数量,即可求出李明比张华多买练习本的本数。

  解: 5×(2.88÷1.8-1

  =5×0.6

  =3(本)

  进行一题多解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比较几种解法的优劣。以上题为例,解法一是最常用的解法,解法三由于思路巧妙,故而解法最简捷。从而使学生懂得,在解应用题时,要尽可能地选用最简捷的方法。

  培养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所涉及到的问题是很多的,以上就这个问题谈了几点个人的体会,仅供老师们教学中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