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试论小学音乐欣赏与渗透的课堂教学模式

【作者】 杜换巧

【机构】 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县普古乡塘边小学


【正文】

      首先,必须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到:灵活多变的教育教学方式才能适应现代音乐教学的需要。“程式化”教学模式的不足是其千篇一律的教学形式,学生在音乐课堂上感受到的是“生产线式”的毫无变化的教学形式,缺乏应有的新意,即灵活性。我们在实际的教学中一定要认识到只有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才是最科学的,才能与新的教材相适应,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所以,转换的关键首先应该是思想上的转换。感受与鉴赏是重要的音乐学习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良好的音乐感受能力与鉴赏能力的形成,对于丰富情感,提高文化素养,增进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在教学中应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逐步积累鉴赏音乐的经验。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要有独立的感受与见解,帮助学生建立起音乐与人生的密切联系,为终身学习和享受音乐奠定基础。我的观点是在音乐教学中,不能单纯的走马观花的欣赏,而是要充分揭示音乐的要素(节奏、旋律、音色、力度、速度等)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让学生亲身感受到音乐中最激动人心和极具表现力的部分,而不是进行枯燥的、单纯的技巧和灌输死记硬背的知识;应以整体的方式来体验音乐,将音乐要素贯穿在音乐教学的整个过程,而不是将音乐的各种构成元素支离破碎的讲授。要注重艺术的完整性,这正是音乐教育区别其他学科的一项重要原则。与音乐隔离开来的单纯的记忆音乐概念,讲解音乐知识是毫无意义的。所以音乐欣赏要把音乐要素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

  1、音乐欣赏中情景变化要渗透力度、速度、音色、节奏、旋律等要素变化

  当人们打开音像资料第一遍欣赏音乐是,首先听到的是音乐力度是强还是弱、速度是慢还是快、然后才是考虑是有什么乐器演奏的。在以往的音乐教学中,很多老师讲课时,会问学生这段音乐表现了怎样的场面?学生会争先恐后的回答表现了……然后教师非常高兴得说回答的太好了、你真棒。而没有去提出表现这个场面的音乐要素。在《爱劳动》一课中我们注重了音乐场面、情景场面是由许多音乐要素的变化发展来的。如在一上课老师问学生第一段音乐表现的是什么样的和尚?第二段音乐表现的是什么样的和尚?时学生回答第一段音乐表现的是小和尚。第二段音乐表现的是胖和尚。老师进一步问你从什么地方听出来的?学生回答第一段的音乐细、轻巧。第二段的音乐浑厚、低沉。虽然学生由于学的知识少不能说出是通过音色变化听出来的,但学生明白音色的不同能表现出不同得音乐画面。

  在对力度、速度这一要素的欣赏教学中,我听到、看到过得音乐教学大都是与以上的做法相同,只是注重了音乐所表现的场面,而不去挖掘音乐的要素。在欣赏教学中只是注重表面的现象,不注重深层次地实际教学。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们课题组人员经过讨论、实践、验证大胆的运用了通过学生说出以音乐要素来表现人物、场景、情景。再例如:在欣赏《三个和尚》那段优美的旋律与救火的那段音乐进行比较是学生说出了慢的音乐是说:和尚们睡觉、喝水等悠闲自在的场面。另一段音乐学生则说:和尚们在救火、打架等场面。老师这个时候接着问你怎么听出来的?学生回答:第一段音乐慢而且很轻、第二点音乐重而且快、很紧张。通过学生对乐曲慢与快得比较,轻与重的比较体会出音乐的强与弱、快于慢的音乐要素的比较。充分体现了音乐欣赏的根本是音乐场面、情境的变化是音乐要素变化的真理。

  2、音乐欣赏的情绪、情感变化中要渗透力度、速度、音色、节奏、旋律等音乐要素变化

  从心理学的角度说:情绪与情感是密切相关又相互区别的二种心理形式。但从关联范围来说,情绪比情感要更广泛。虽然当我们体验到某中情感时,总会感到具有一定的情绪色彩,但这种情绪色彩远不如情感那样稳定和持久。情感有强度和深度之分,有高、低层次之分。

  情绪与情感是审美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对音乐教学来说,不仅尤为突出,而且,还有特殊的表现内容。从音乐美的本质来说,音乐进行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情感的展示与变化过程。同时就是音乐要素发展变化的过程,音乐作为情感的载体,虽无语义,但却是最生动的心灵语言,常言说;“语言的尽头是音乐的开始。”就艺术形式来说,音乐的表情力量远远胜过其他艺术门类,其特质就是情感抒发、情感的撞击、情感宣泄、情感交流、和情感审美。

  在音乐教学中,牢牢把握情感这条主线,通过音乐情绪与情感的这种特质,不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搞学生的情感强度,使人们的情绪、情感同音乐情绪、情感和谐的沟通与交流,成为我们追求的目标。音乐情绪与情感体验不能仅仅停留在外表的层面上,更需要内心深处的体验,寻求那种动人心魄的、使人感到震撼的艺术效果与境界。多让音乐本身面对学生,用音乐的情感来呼唤学生的情感。当然在体验情感的同时要更深层次的挖掘音乐要素的变化,小小的音乐要素变化了,音乐的情绪、情感就会发生变化。情绪甚至会相反。在《爱劳动》一课中老师通过情绪的变化,就挖掘的音乐要素的变化。如,在欣赏《三个和尚》那段优美的旋律与救火的那段音乐进行比较时学生说出了第一段音乐是:和尚们睡觉、喝水等悠闲自在的情绪。另一段音乐学生则说:和尚们在救火、打架等焦急的情绪。老师这个时候接着问你怎么听出来的?学生回答:第一段音乐慢而且优美,第二段音乐很紧张。通过学生对乐曲舒展与紧张而终情绪的比较,体会出音乐快于慢的音乐要素的比较。充分体现了音乐欣赏中音乐要素变化是音乐情绪、情感变化的根本要素。

  3、音乐欣赏的体裁形式中要渗透音乐要素的变化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提出一、二年级对音乐体裁的了解是聆听儿歌、童谣、进行曲和舞曲,能够区别独唱、独奏、齐唱、齐奏。《爱劳动》是进行曲体裁的歌曲,老师在进行歌曲教学中,首先通过歌曲中的衬词嗨——药嗨——药了解体验“进行曲”这一体裁,融合与渗透了音乐情绪、情感,音乐的力度、速度等表现要素体验进行曲的行进步伐节奏。突出了音乐要素中的节奏。

  通过以上,我们教给学生的是学习的方法,受人一鱼,不如授人一渔,在音乐教学中,深入浅出的,潜移默化的渗透音乐知识、音乐要素的欣赏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欣赏音乐、审美音乐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音乐水平,为学生终生喜爱音乐、审美音乐、享受音乐打下良好的基础。

  其次,必须打破原有的教学“板块”模式而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结构”模式。对旧事物的抛弃必须采取彻底打破的方式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其负面影响,我们要转换教学结构模式也必须对旧有模式进行彻底打破。我们要采用全新的灵活多变的音乐课堂教学结构模式,使学生在每节课都有新的感受,要视课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安排教育教学。教师只是在学生学习这个道路上做一个优秀的“向导”,而不是包办一切的“主导”。

  再次,要形成研究机制,探讨适应本地本校的新的教学结构模式。“非程式化”教学结构模式关键贵在其灵活多变的方式。各地各校的学生情况肯定会有很大的差异,各校老师可做大量个案性的分析,然后汇总探讨,找出切实可行方案,而且这种方式要持之以恒,不断进行,才能永葆“非程式化”教学结构模式不断更新,真正体现其灵活多变的特性。

  总之,“程式化”音乐课堂教育教学结构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教材和新时期的音乐教学需要,他不可避免地存在某些弊端,探索“程式化”课堂模式的弊端是为了扬长避短,取其精华,将其向“非程式化”模式转换。在教学中以灵活多变为宗旨,以课堂为载体,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音乐课堂在素质教育方面的先锋作用,使我们的音乐教学迈上一个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