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作文评价

【作者】 邹兴琼

【机构】 贵州省兴义市猪场坪乡中心小学


【正文】

      小学作文教育评价是对小学作文教育活动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同时存在着人的存在价值、交往价值、主客体价值三个层面。从实践来看,交往价值与主客体价值存在一种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的关系。我们可以从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出发,把价值研究由原来的认识框架中提升到实践框架中研究,用实践的思维方式重新研究和认识评价。

  鉴于此,笔者对小学作文评价中的新价值的认识、发现、提升等做了一些探索和实践。

  一、在小学作文评价活动中进行新的价值判断

  判断评价对象的价值这一功能特性是在主客体价值关系的框架内完成。价值判断的前提是对客观事实的准确认识,在事实认识的基础上开展价值判断活动是主要内容。根据这个特性,开展教育评价需要一定的标准,采取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收集评价对象的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价值判断,从而发挥教育评价的功能。

  1.新判断价值的探索,多做多批,略批为主,尽量少改。

  我们知道,每一位语文教师感到负担最重的恐怕是对作文的批改了。往往要静下心来,消磨掉很多的课余时间,而且多数教师认为只有“精批细改”,才是对学生负责。那么一学期这么多的小练笔、小作文、大作文如何能精耕细作过来呢?况且,学生的作文动过手术后变得面目全非,这在一定程度上会让学生觉得自己的作文一无是处,伤害他们的自尊心,使他们丧失写好作文的信心。《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评价应重视对写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如是否有写作的兴趣和良好的习惯等。”要使学生自主作文,其中保持其写作的积极性是前提。“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况且,对学生作文的评价或对作文的批改不应是整个作文教学最后一道工序,而应是学生再次作文的加油站,为学生二次作文,重新地更好地提供服务。为此,对于多布置、快速完成的习作,可以略批为主,尽量保持学生习作的“原汁原味”,以保持在多做多批下的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2.新价值判断的举措,当堂点评,分层批改,尽量面批。

  学生当堂完成的半成品,不管是基础较好的,还是基础较差的,都或多或少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而这些问题解决效果最好莫过于学生当堂朗读自己的习作。当这位学生在朗读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听,并能对之作出评价。另外,对于快速完成的文章,尽量要采取分层批改,尽量面批,而且要及时对作文中后进生给予鼓励,在分层面批中,应及时肯定中等及以下学生在作文中存在的可取之处,要毫不吝惜把“优”奖给作文中有亮点的中差生,同时对于基础较好同学要防止他们固步自封,对于他们的作文要严格要求。《语文课程标准》也特别指出“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环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样在分层批改,尽量面批中,让基础较差的学生,在和自己过去的比较中,看到自己的进步,树立起写好作文的信心;也让基础好的学生,感到要被别人超越的压力,促使自己去努力提高写作水平,从而达到作文教学的“积极平衡”。这不失为一种作文教育新价值判断的举措。

  二、在小学作文评价活动中注重新的价值发现

  在小学作文教学评价活动中,评价主体(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的交往活动应该是不断的发现教育活动中蕴含的新的价值。在小学作文教学评价超规范性的评价中,实现价值的发现与创新,通过评价主体依据各自的价值观点,进行充分、有效地交流、切磋,并在特定的交往活动中逐步达到共识,就可能产生新的价值内涵。

  1.学生互相评价,产生价值。

  “要让学生成为习作评价的主人”,对于当堂完成的习作,我经过大量的训练,摒弃一些把写作知识模式化的东西,摒弃一些老套路、老结构、老程序,让学生评时按自己的认识,较客观的评价其它同学;虽开始评时有些不自然,然而坚持下去,自己在评人家习作时,写作视野必然会大大开阔。虽有时学生评的时候有失偏颇,这时教师可适时引导,那被评的同学和评的同学都达成一定的共识,从而产生新的价值。

  2.教师重批轻改,让学生自改,发现价值。

  教师批改作文高耗低效,已成不争事实。叶圣陶先生指出:“能不能把古来传统变一变,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呢?假如着重在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给些引导和指点,该怎样改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去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动地位了吗?养成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深刻领会叶老的作文教学思想后,我们进行了“重批轻改,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两次评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等探索。

  首先,学生交上作文,教师只做评点和指导。对优点充分肯定,鼓励表扬,对不足及时指出。如“第一段开门见山,很简洁,老师很欣赏”,如“这句话前后有点矛盾,请改正确”,如“句子是否重新组合更好呢”,然后写出满怀鼓励期待的评语,再评出等第,及时发给学生。其次,学生根据教师的批评认真修改。评语又使学生获得改好作文的信心和努力向上的勇气,所有学生都积极修改,然后教师再次评出分数等级。最后,有机会对学生优秀作文进行展示。经过两个轮回,“重批轻改两次评分”批改方法使学生作文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真正做到了“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口”。

  3.教师批语需讲究艺术性,发掘学生写作的潜力。

  教师的教学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语言的艺术性。语言的艺术性不仅包括在作文课堂上的教师语言的艺术性,还包含教师对学生作文批语的艺术性。艺术性的批语能激发学生热爱写作的情感。按照《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不对学生的文章作明确的是非定夺,而是更多地采用疑问式、商量式、建议式的评估方法,对于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对于学生形成他们的写作个性和表述特色都有极大的帮助。”因此,我在作文教学中的批语尽量用肯定激励型、征求意见型和指明方向型。我们的学生习作有的在遣词造句上较独特,有的结构有自己的特色,有的有一个较出色的结尾或开头等长处,这些都可采用肯定激励型批语。学生习作是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这个缤纷多彩的世界,往往表达出独特的感受,教师不能根据自己的主观意志去任意修饰,以致文章中美好的童趣在修改中荡然无存。当然,对学生某些不怎么规范的语言教师要用征求学生意见的口吻。如有学生写道:“我实在很激动很激动。”教师可以这样批语:“你的心情老师可以感觉得到,如果换成‘此刻我难以表达心中的激动之情’,是否更妥当?”通常我们所说的批改作文,强调的是有批有改。这里的改绝不应该是教师的大量修改,教师应起一个告诉学生用词不当的原因,然后指出该如何改。

  三、在小学作文评价活动中注重新的价值提升

  小学作文教育评价的最终目的在于促进作文教育教学质量提高,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由于评价主体的交往活动可以实现教育价值的发现与创新,因此它可以更深入地认识作为作文评价对象的教育活动或现实,从而实现作文价值的提升和教育价值的增值。

  1.在两次作文中增值。

  学生的作文成文后,我们的批语(大作文和部分小作文、小练笔),要针对每一位学生,要鼓励学生的每一滴的进步,并且要指出个别学生的不足,真正做到“一个钥匙开一把锁”。而在讲评时要面向全体同学,指出共同的进步,并用商量的态度指出共同存在的缺撼,以督促学生自己去改正,而在教师少改的前提下,应尽量鼓励学生间的互改、自改。《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中提高写作能力”。并把自改提到重于一次作文的高度,把二次作文的完善看成是更高起点的加油站,使学生的作文越做越快、越写越好。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体验到写作的快乐,这样才能在更深的层面对自己的作文有新的认识,从而让他们往“非倾吐不可”的层面靠拢。

  2.在教师的鼓励下增值。

  学生的作文中会出现教师意想不到的妙语或是惊人之语,教师一定要抓住这些闪动的火花,及时鼓励。一些学生阅读面广,写作中能恰到好处地运用古诗文,从而对文章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这时,教师不妨送上一句:“你的书看的很多,老师感到你的活用在这里真合适。”也有学生作文通篇文采飞扬,比班内其他学生明显高出一筹,教师就可以这样批语:“欣赏你的文章是一种享受,若干年后或许你会成为一代文学大师。”我想,每一个孩子读到这样的批语都会心花怒放。同时,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可能减少了与教师的语言交流,但他们会用习作的方式倾诉心声,教师可利用这个机会写上交流型的评语。这种“鸿雁传书”的方式,架起了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

  总之,评价是与作文教学过程并行的、同等重要的过程,我们要在作文教学中,用积极的眼光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多个特质看学生,全面评价学生,渗透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让每个学生在自尊、自信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