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朗读训练
【作者】 陈召玉
【机构】 新疆第六师一0三团子校
【摘要】朗读是一种传统的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是训练学生再创作的活动过程。那么,当今的语文课堂教学如何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进行朗读训练呢?首先教师要从思想上重视朗读训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加强朗读训练,使朗读更好的为语文教学服务,只有朗读好了,就能读出了文章的妙处和味道,就能把语文课上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要创设合适的情境,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发自内心的愿意读,喜欢读,对朗读产生深厚的兴趣,是朗读的第一要务。教学中还要通过教师的引读、范读,激发学生朗读的热情,好的范读可以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直接领略文本所要表达的感情进而体会文本的思想内容和感情基调。最后通过朗读的评价,如教师评价,学生互评,也可以是学生自我评价,还可以学生对教师范读评价,让朗读的水平得到升华。【关键词】朗读;重视;情境;范读;评价
朗读是一种传统的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是训练学生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的活动过程,它能使学生在感知言语声音形态的同时,实现对文本的感悟理解。朗读能使学生更深切地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领略到文章的音乐美、含蓄美和形象美。随着语文课程改革和教学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师越来越意识到朗读对于语文学习的重要作用。所以“书声琅琅”已成为不少语文教师所追求的理想语文课堂情境。那么在当今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进行朗读训练呢?
一、语文教师要从思想上重视朗读训练
语文,是有声的艺术,学习语文少不了朗读。朗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中感受到生活。古人说:“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书读百遍,其意自现”。新课标也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再有加强朗读对陶冶学生的情操,锻炼学生的记忆力,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提高学生的语言品位的能力,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朗读训练,培养学生朗读能力是语文教学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加强朗读训练,使朗读更好的为语文教学服务,只有朗读好了,就能读出了文章的妙处和味道,就能把语文课上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发自内心的愿意读,喜欢读,对朗读产生深厚的兴趣,是朗读的第一要务。在教学中能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如声情并茂的多媒体教学,与教材配套的挂图,录像、录音,教师的形态、语言,以及学生戴着头饰表演的课本剧等,借助手势、表情、动作、道具等,将静态文字转化为动态的画面,以诱发学生去读并读出真情实感。例如:教学《开国大典》时,课文第十二小节,描述了海军、步兵、炮兵、战车师、骑兵师以及空军接受人民共和国检阅的壮观场面。这部分内容篇幅较长,学生朗读的时候,比较容易倦怠。而要学生体会并读出大典的盛况和人们激动和兴奋的心情,则有点困难。因此我设计了:
师:(启发谈话)同学们,为了让全国人民看到这激动人心的场面,中央电视台要现场录制阅兵式的盛况,现在紧急招聘解说员。时间推移到了六十五年前的九月,我们在座的每位同学都可以应聘。应聘的同学只介绍一种兵种通过主席台时的情景。我是中央电视台负责开国大典录制工作的导播。我招聘的条件是只听声音,看谁能把话说清楚,介绍的最有气势,谁的临场发挥最好,给大家几分钟的准备时间
生:全班同学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纷纷行动起来,有的同学在小声的读课文,有的学生在大声朗读,还有的在自由发挥 ……
师:宣布招聘工作开始(应聘的同学上台,底下的同学可以向台上的同学发出挑战……在此基础上产生出了每一种兵的最佳解说员。)
师:通过激烈的竞聘,有六位同学当选了这次解说员,请这六位学生各就各位准备工作。在雄壮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的乐曲声中,六名最佳解说员依次登台解说。“现在通过主席台的是……”解说一个接着一个,底下的同学则成了广场上的群众,不断地欢呼,不断的喝彩,不断地鼓掌。同学们的情绪一下子跟着激动兴奋起来,课堂掀起了一个不小的朗读高潮。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因情而自得,按“得”去朗读,有利于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
三、教师的引读、范读,能激发学生朗读的热情
马卡连柯说:“教师永远是儿童模仿的典型”朗读训练是否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的引读、范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好的范读可以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直接领略文本所要表达的感情进而体会文本的思想内容和感情基调。范读时运用声调、音量、速度、停顿等变化打动学生的心,使学生身临其境,受到感染。另外,范读时加强朗读技巧的指导。一般情况下,对于描写突然发生变化、着急、遇到危险,心情激动的句子,读的时候语速要加快,急促些;表现高兴、喜悦、赞美的句子,读时音调略高,声音响亮;对于描写优美景色的句子要读得语气舒缓、柔和一些;而表示悲痛,沮丧,伤心的语句可读得低沉、缓慢一些;把最能体现句子意思的词语读得重一些。在教师的引读、范读、指导中,学生感受到了鲜明的节奏,抑扬的语调,以及语言的气韵和美感,从而能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
成功的引读、范读能起到直观、生动、形象、感人的效果,可以帮助学生正音、明确词意和了解词的感情色彩。能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性,诱发他们朗读的冲动。如教学《狼牙山五壮士》范读设计:老师配乐范读,学生批注
师:首先听老师来读课文,你们认真听,将听到的语气旁批在书上。听完后选择你喜欢的一句或一节,说一说应该怎样读。
师:激情澎湃配乐范读,学生按老师的要求动手批注并回答
生1:听了老师的范读,我认为朗读应该注意停顿。读了第一节
生2: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拖过手榴弹插在腰间,他猛地举起一块磨盘大的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应该读得壮烈豪迈一些。(此学生读后,全体学生给予掌声)
生3:最后一段,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充满了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此学生读后,全班学生给予热烈的掌声)
通过教师的范读,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朗读积极性,真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也都能放得开,大胆、激情的读,感受到了五壮士的豪迈之情,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四、朗读评价,让朗读的水平得到升华
适时适当的评价不但能能激励学生的朗读兴趣,更能促进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古人说得好,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在朗读教学中,学生读完后,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读。学生读完书后不给予评价或只是简单地、一概而论地说“好”与“不好”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这样不利于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而且容易挫伤学生读书的积极性。所以学生读书后教师要及时地给予具体的、恰如其分的评价,并且要让学生知道自己哪个地方读得好,哪个地方还需改进。只有如此,才能真正使学生读有所思,读有所得。 朗读评价,可以是教师评价,学生互评,也可以是学生自我评价,还可以学生评教师。在他评、自评、互评,在各抒己见的氛围中,明白了应该怎样读,并进行自我矫正和自我完善。在朗读、评价,再朗读、再评价中,朗读的水平逐渐得到提升。去年我听了一位老教师上的《美丽的小路》,有这样一个关于朗读评价的片段。教师出示句子(美丽的小路不见了。)
师:问这时你的心情怎样?你会怎样读这句话?学生纷纷举手
生1:(皱着眉头,满脸不高兴地读起来。)
师:(点头)瞧,他多会读书啊,从他的朗读中,我明白了,他看到美丽的小路不见了,很难过!朗读时加上了表情,把自己难过的心情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 ,真不简单!
生2:(一脸惊奇)速度较快地读。
师:(翘起拇指)是呀,才几天不见,美丽的小路怎么会不见呢!真令人惊奇。
生3:(左顾右盼,好像在找什么,“不见了”读得很慢)
师:(拍拍他的肩)你还想再欣赏一下美丽的小路,可是看不见了,你很失望。同学们可真会读书,不仅能把当时的心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还加上表情传情达意,有哪位同学还想试试?
当教师发现角落里有个怯生生女生,竟然也迟疑地举起了手,教师微笑地鼓励她来试试。那位女生怯生生地站起来,声音细小,结结巴巴地读完了这句话。同学们哄堂大笑,纷纷举手准备给她指出缺点。那女孩像犯了错一样局促不安。这位教师立刻走到女孩旁边,摸着她的头,对大家说:在同学们提意见前,老师要先表扬这位同学,今天她当着这么多听课老师的面勇敢地站起来发言,大家觉得她是不是很勇敢?(同学们都点头)
师:(微笑)别灰心,看得出,你很认真,只是有点紧张,老师相信你会读得更好……后来同学们真诚的指出了她朗读中的不足,有的说以前她不发言,今天有进步,只是声音太轻了;有的说她读得很认真,就是“见”的字音没有读准确;有的说她很勇敢,可是读得不够流利,只要多读几次就好了;有的说……教师再次鼓励她试试,她不负众望,第三次竟能准确、流利、响亮地读出了自己着急的心情(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师:同学们同是一句话,你们能读出这么多的意思,朗读时还能声情并茂,真了不起!
恰如其分的评价对人起的激励作用是巨大的,它如冬天里的一把火,令人感到温暖,唤醒了自信,点燃了朗读学习的火种。它要求我们对待个体,要循循善诱,春风化雨;面对全体,需要营造一种氛围;偏离方向时,需要指点迷津;思维固定时,需要突破。
总之,朗读不仅仅是阅读教学的一项目标。朗读能力的形成与识字教学、口语交际训练,以及阅读教学中的阅读方式、读书方法等均有密切的联系。对学生的朗读要求和指导不能停留于通过简单的模仿和低水平地重复朗读来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指导需要兼顾自主感悟和对朗读技巧的理性分析,还需要联系语文课程和教学的其他相关领域做整体设计和实施。
参考文献:
[1]《小学教学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