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体育活动课模式

【作者】 李应兰

【机构】 云南省永胜县第三中学


【正文】

      学校体育,由体育教学、运动竞训、群体活动三部分组成。而群体活动,各校除课间活动和为配合校园活动组织体育节或活动周外,主要的活动形式有在课表中反映的并能保证的体育活动课。传统的理念认为,体育活动课是体育课的延续,故活动课不管是场地器材的安排,还是班组活动都是统一性的,其管理模式制约了学生自主性能力的发挥,导致学生对体育活动课的态度与传统体育课的态度一样,喜欢体育却不喜欢体育活动课。课程改革把学生从传统的体育课模式带入了充满活力激情的新的教学模式中来了,那么体育活动课是否也需要改革呢?传统的理念是否要改变呢?这是摆在我们学校体育工作者面前的课题,值得探讨。我校就新课程理念指导创设自主性体育活动课模式已作了尝试,并在实践中有所感悟。

  一、自主性体育活动课模式的基本理念

  传统的体育活动课模式既然不受学生的喜爱,那么改革活动课模式势在必行,应以课程改革为促进剂、润滑剂,明确健康第一的真谛,充分发展学生参与活动的自主体。把活动的自主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体现自我,发展个性,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自主性,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和创造能力。我校从2001年开始实行体育活动课由学生自主支配的自主性活动模式:即活动课从开始就由学生根据自己对运动的兴趣,选择活动内容,凭能证明自己身份的各种证件(身份证、学生证、团员证等)到器材室借用器材,凭证取物,一证一物,不限场地,一切由学生自主处理。活动中途改变兴趣可调换器材或按体能终止活动,提前归还器材,在归还器材时领回自己的身份证件。自主性体育活动课模式最大的特点是,学生的自主体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对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观念、参与全民健身活动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和意义。

  二、自主性体育活动课模式应具备的条件

  1.要有良好的活动环境。

  我们所指的活动环境是与学校的学习环境相对应的,只要是体育运动,就一定会产生声浪,没有声浪的运动,目前大概就棋牌类项目。体育运动首先是身体的运动,学校体育,学生是活动的主体,青少年的激情表露,就会产生发自内心的欢笑声,呐喊声,这种声浪势必会影响安静的学习环境。学校运动场地的建设,最忌的就是在教室周围。因此,学校的运动区与教学区应有一定的距离,并具有封闭性能(我校在98年新建的运动场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学生在这样的运动环境中活动,无所顾忌,没有心理负担,对身心的发展起着积极的影响。另外,具有封闭性能的运动区,还可解决学生活动时的管理问题,学生进入这样的运动区后就不会随意地进入教学区或教室。不论参与何种运动或观赏比赛或散步,都会自觉不自觉地遵守活动要求,优化了体育活动课的管理。因此,良好的运动环境,是自主性体育活动开展的保证。

  2.要有观赏性的运动竞赛。

  自主性体育活动,给学生留了活动的自主空间,没有强制,没有压力,没有心理负担。但对有些不喜欢运动的学生而言,就等于放弃了活动的机会。因此,为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全民健身的参与能力,为培养学生对体育竞赛具有的欣赏能力,在体育活动课中,有计划地安排具有观赏性的运动竞赛,无疑能起到调节活动氛围的作用,使那些不喜欢运动却喜欢观赏运动的学生参与,或对本不欣赏但却在激情奔放的叫好声、助威声的吸引中不由自主地参与观赏,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观赏竞赛的兴趣和能力。

  3.要有全民健身理念作支撑。

  人是有个性差异的,对体育运动的认识、兴趣、喜好,差异性很大。一堂体育活动课,几百人的参与(我校一次活动400人左右),运动场地、器材是否能满足学生,这对自主性体育活动课开展的好坏有着直接的影响。就目前而言,众多学校的体育场馆的建设基本上仍是按竞技项目设置的,特别是田径场中央的足球场浪费现象严重。还有一些诸如单双杠等设施,并不太受学生的喜爱,倒是联合器械的秋千、爬绳、天梯等器械颇受学生喜欢。因此,对运动场地的布局,器材的设置,有必要重新组合。特别是新课程的实施,学校体育的理念应随之更新,传统的学校体育竞技化观念要转变。场地、器材的布局和设置,应以学生喜好的运动项目为主,并以全民健身理念作支撑,引进全民健身活动器材,设置健身长廊,健身路径等。同时应考虑学生在校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运动仅是健身的一个内容,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把庞大的足球场(塑胶地)重新设计为多种运动项目的网格(即把各运动项目场地用铁网分隔),其设置为:一格是排球运动和羽毛球运动区,一格是网球运动区,再一格是手球运动与小足球运动共用区,两弯道区段除可布局教学需用的沙坑外,还可设计实心球抛滚的保龄球道等。两直段边不隔网便于集会站队,田径比赛不设长距离投掷项目。结合学校原有的篮球运动区,乒乓球运动区,单双杠、联合器械区、健美操角等等,几百人的活动基本可以解决。把各种运动项目按置区域,既可解决运动的相互干扰和影响,又可美化场地的布局,对活动的管理也可起调控作用。

  因此,课程改革不仅是课堂教学的问题,学校体育有它的特殊性,应把课改理念拓展延伸对活动课加以改造。况且,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全民健身活动的能力,活动课的功效远比课堂教学更实际、更显性,更能使学生认可。当然,自主性体育活动的开展,适宜的运动环境和场地器材必须有保证。特别是学校领导层的观念确立是关键,另外,体育教师的工作负担较重,其敬业精神的充分体现尤为重要,否则,一个完全“人文”化的活动形式是难以实现的。

  同时,自主性体育活动的开展,应树立“以人为本、立足学校、作用社会”的观念,关注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创设健康的心理环境氛围,让学生通过自主的活动支配,舒心欢快的自主参与,留下一个美好的记忆,在投身社会参与全民健身活动中,凸显学校体育之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