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小学低年级“计算”教学
【作者】 冯小玲
【机构】 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县袁市镇中心小学
【摘要】计算是人们日常生活必备的数学知识,是学生以后学习和能力发展的基础。因此它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内容,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也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主要目的。【关键词】小学数学,低年级,计算教学
调查发现,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出现弱化趋势,折射出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存在着效率低下等令人担忧的问题。怎样解决这些问题,使计算教学扎实、有效呢?我觉得应从低年级抓起,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小学低年级计算教学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一、创设情境,激发计算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效的教学情境是学习的兴奋剂和催化剂,它能快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激活学生的思维状态,使他们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活动中。计算教学同样需要创设情境。教师要遵循学生的年龄特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来设计教学,创设亲切、自然、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计算的需要,感受计算的价值,引发学生探究计算方法的欲望。例如有位老师教学“加减混合”就设计了生活中“上车下车”的问题。如此安排,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计算来自于解决问题的需要、计算可以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切切实实体会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这样的计算教学,才能“避免将运算与应用割裂开来”,使学生感受现实生活里蕴藏着丰富的数学信息,体会计算的价值和数学的应用,发展应用意识增强计算的兴趣。
二、参与过程,培养“创新意识”
小学低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同时伴有一定的直观动作思维。在计算技能的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计算操作的程序和步骤,还要使学生理解程序和步骤的道理。因此低年计算教学中,教师更要注意多创设一些操作性的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必要的直观操作,帮助学生理解算理,让学生充分体验由算理直观化到算法抽象性之间的过渡和演变过程,从而达到对算理的深层理解和对算法的切实把握。例如,教学“20以内加减法”中的“15-8”,由于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思维方式不理解其算理,可以让学生亲身实践借助摆小棒抽象出计算方法。学生拿出15根小棒也就是一捆零5根,从这些小棒中去掉8根小棒,学生经过片刻思考后把整捆拆开,直接去掉7根,还剩下2根再与另外的5根合在一起,一共是7根小棒,从而得出“15-8=7”,再请几位学生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边描述边演示摆小棒的过程,这样学生会一目了然,对其算理理解掌握的更扎实。通过动手操作摆小棒学生不仅抽象出“20以内退位减法”的算理,还为以后学习“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打下坚实的基础。由此可见,加强操作性的数学活动是十分必要的,学生在这样的动手操作的活动中不仅发展了数学思维,而且创新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三、引导学生体验不同算法,优化算法
每个孩子都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和家庭背景,因此也导致他们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这些差异毫无疑问的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习活动,我想这也是产生算法多样化的原因所在。鼓励算法多样化,让每个孩子从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增强学习的信心。从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可以看出,孩子是在对多种算法有充分了解的基础上,不断运用、反思、提升,最后实现了算法的自我优化,包括选择合适的算法。例如:一年级上册《9加几》教师通过提问“怎样算出9+4的结果呢?”先让学生自己探索,再和同桌互相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学生独立探索并与同桌交流后,教师反馈得出三种不同的想法:
(1)、我是数着算的,9,10,11,12,13。
(2)、我是先拿一个放到盒子里,外面还有3个,就是13。
(3)、我是先想10加4得14,再减去1就是13。
这时教师进行总结:“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都算出了9加4得13,真聪明!既然有这么多种方法,小朋友计算时可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想一想,在刚才小朋友们说过的计算方法中,你觉得哪种方法最快最简便?”这时,孩子们一个个兴奋地举起了小手,大胆地说出了自己的选择,并讲出了理由。最后大家一致认为第二种方法最容易理解,最简单。学生再一次体验第二种方法。先把盒子里空着的一格放上桃,再加外面的3个,得13。哪个同学能到前面来演示一下?”师指名一生上台演示,并逐步对应板书——从而优化出“凑十法”。
从算法多样化到最优化需要一个过程。在进行算法优化的过程中要避免教师主导功能过强,采用简单化的方式来要求学生运用某种方法进行计算。例如有的教师明确要求学生在口算加法时必须从个位加起,利用笔算的方法进行口算,事实上心理学家经过研究,发现口算加法从低位加起,或从高位加起,无论从方法的优越程度还是口算的速度方面,均没有明显差异,在这种情况下,就应当允许学生使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口算。同时,教师也应避免对算法优化“绝对化”。
四、加强训练,形成技能
学生应用知识并逐步形成技能,离不开自己的实践。在计算教学的新授课中,应避免过于追求计算的速度,而应关注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对算理的理解,即这样算的道理是什么?这样的计算题,它的计算方法是什么?在计算的练习课与复习课中,关注学生的计算技能的培养和计算素质的提高。计算技能的形成,需要一定量的训练,但要适度,不能依赖机械的重复操作。当在学生初步理解算理、明确算法后,教师应及时组织适当的练习进行巩固。在计算练习的过程中,要避免练习形式单调的问题,尽可能地让计算的技能训练富有趣味。教师可以考虑从改变呈现形式、设计数学游戏、关注学科整合等方面入手。让学生感受趣味,体验快乐的过程中,促进学生思(下转第39页)(上接第57页)考,在思考中品味数学的内在魅力。低年级学生计算要求非常熟练,要达到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程度,为后继学习扫清障碍。
计算技能的形成和巩固还需要有足够的练习次数和时间。学生年龄越小,练习时距及每次练习时间越不宜过长。做到天天练,不断线,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提高了计算的正确率。加强听算训练还可以提高学生计算的熟练程度。听算是需要思维先内化而后外化的,对思维的促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在训练学生计算的过程中,要有意识进行较简单的听算训练,这样会对学生的思维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五、重视习惯,提高计算能力
培根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一位学者说过:“习惯是行为的自动化,不需要特别意志努力,不需要别人的监控,习惯一旦养成,就会成为支配人生的一种力量。”习惯是一种隐性思维,它体现一种思维程序和方法。良好的习惯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保证。因此,教师在计算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学习兴趣及良好习惯的培养。例如,平时可以结合计算教学内容不定期地安排一些有针对性的计算比赛右数学实践活动,还可以将计算练习设计成学生喜欢的游戏活动。像走迷宫、钻山洞,送信,玩扑克等,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计算技能的形成过程中,好的习惯来自正确的技能操作程序和方法,坏的习惯是没有形成正确的技能。有的学生抄题时把数抄错,或忘记写最后的结果,或计算过程中没有注意数位对齐,这些错误都是孩子们经常发生的。因此老师要要求学生:第一,抄一个数就要养成回头看一眼的习惯,这样为后面结果的正确提供了保障。第二,要求学生每计算一步要进行简单的验算,确保每一步结果都正确,这样才能保证最终的结果正确。第三,做完题后要看一下最终的结果是否写在了等号后面。这样的要求在习惯形成的初始阶段做起来比较费时间,但学生的习惯一旦形成学习效率就事半功倍了。
参考文献:
[1]陈浩;如何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1年14期
[2]苏艳;对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建议[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3年08期
[3]翁方敏;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误区及对策[J];吉林教育;2010年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