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科学素养在初中化学教育中的培养

【作者】 吴金令

【机构】 贵州省织金县阿弓中学


【正文】

      化学科学素养是科学文化素养构成因素之一。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包括学生的化学科学的知识水平、能力、思想水平和学科品质。在初中化学义务教育中,要注重培养和全面提升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

  化学科学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化学问题的过程中,表现出的学科心理与个性特征。它包括对物质形态与变化的观察和感知;化学知识的记忆和想象;对微观世界和化学现象的理解、概括的能力。

  对于处在化学教育启蒙阶段的初中学生,应从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等方面,注重培养和全面提升他们的化学科学素养。

  一、学生科学素养中观察能力的培养

  观察能力,是人类知觉的特殊形式,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认知心理能力,是智力三要素(观察、思维、创造)之一,是智力发展的基础。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观察和实验是化学最基本的研究方法。学生通过能动的、客观的、定性的和定量的综合观察,从实验的宏观现象入手,揭示和认识微观变化的本质。学生在化学学科中培养的观察能力,并不是单一的知觉感知,而是诸多因素综合性的智力过程。

  初中化学新教材中增加了许多幅插图、章头图和多项演示以及学生操作实验。而且,还在学生实验前增设了思考题,启发学生养成自觉观察的良好习惯。我们教师除应做好每一演示实验外,还应在课堂教学和学生课外活动中,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教会他们如何观察。使得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动脑,由表及里、去租取精、去伪存真地观察和思考,不断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避免只看“热闹”不看“门道”的不良习惯。

  初中阶段很大程度是记忆,背记的东西多,据调查有些学生在初中学习化学的方法就是死记硬背;高中阶段则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理解能力,理解后再记忆,死记硬背会导致学到的知识“消化不良”。在初中阶段学生学习化学,主要还是依赖教师,欠缺独立思考能力,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而高中阶段则要求学生具有观察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鉴于此,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我们教师就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要实现记忆向理解的转变。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时,就要教会学生善于抓住重点问题,采取多种方式学习,不是简单地过一遍知识。我们化学教师也要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适当调整教学课时分配,对于掌握较好的知识一带而过,普遍存在的问题要下功夫彻底解决。例如问卷调查后发现很多新生对电解质的概念和电解质导电的实质等内容掌握不牢;对一些概念如加热、高温、点燃、燃烧混淆不清;对有些知识点如溶解度的计算模糊不清。对于这些重点问题,要逐渐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自然地解决难题。同时,我们教师还要使学生认清初中知识是高中化学学习的基石,而且有些知识点在会考、高考中也占有一定比例。

  在新课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既能灵活运用旧知识,又能引起新知识,找出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区别;既能复习、巩固了初中知识,又能为高中知识的学习铺路搭桥;既能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又能激发学习兴趣。如此教学,从形式到内容都符合认识规律,而且一举两得。

  由此可见,我们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的过程中,既做到了“知己知彼”,逐步完成自己确立的过渡复习目标;又使得学生扎实掌握了“双基”知识,适应了教师、教材、学习方法、学习环境等诸多方面。

  二、学生科学素养中实验能力的培养

  实验能力,是学生有目的地在人为控制条件下进行化学反应、认识和发现化学变化规律的能力。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既包括实验操作能力,又包括推理、计算和对数据分析处理以及对实验结论归纳总结、准确表述等多种能力。

  我们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实验能力:正确操作实验仪器和设备;明确实验目的;了解实验原理;掌握实验方法;对实验现象进行准确的观察和记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处理,导出结论,写出实验报告。

  我们教师应积极创设实验条件,努力完成全部必做实验。有条件的适当做一些选做实验,鼓励和指导学生做一些家庭小实验,克服“教师黑板上讲实验,学生考试背实验”,只注重理论学习,不重视实验教学的弊端,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培养和提高他们动手、动脑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肃认真的学习作风。

  初中化学新教材中,还有一些情感教育的因素,也可以在实验能力的培养中加以渗透和体现。情感是人们在认识客观世界时所表现出的不同的心理反应和态度,学生在动手实验中的愉快、热情的良好情感,可使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因此,在实验能力培养中,要对学生(尤其对差生)热爱、信任和尊重,教师高尚的人格,以及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实验教学方法,都是培养学生良好情感的重要因素。

  三、学生科学素养中思维能力的培养

  思维是人类在事物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高级认知过程。

  初中化学新教材正确处理了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学生生理、心理发展顺序的关系,注意调动学生主动学习、思考的积极性,以提高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

  例如,在介绍物质结构的初步知识时,通过实验和类比,引导学生从宏观现象深入到微观结构的本质;通过提出问题,引发思考,然后再概括出结论或概念,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学生在思维能力发展的高度上,逐渐升华出一种关注大社会、大环境、大学习和大思维的能力,从高度的责任感和环保意识等思维角度来学习化学。例如,人类赖以生存的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的物质在不断运动变化,并按一定程序循环着,组成了环境物质的平衡体系。而人类在生产、生活中产生的污染却破坏着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在初中化学新教材的有关章节就加入了这些意向,引起学生注意结合这些教学内容,进行防止污染、保护环境的教育。我们教师应通过“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的教育,让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使学生认小养成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良好意识和习惯。

  四、学生科学素养中自学能力的培养

  自学能力,就是学生在已有知识水平和技能的基础上,不断获取新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

  化学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不仅是使学生“学会”,更重要是使学生“会学”。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迅速,知识更新周期缩短,如果不“会学”,就无法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需要。因此,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培养学生不断摄取新知识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受益终身。

  初中化学启蒙教育阶段,我们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化学史教学,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主动学习的意识;通过多种方法与途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学习兴趣是指学生对化学力求认识、趋近的一种心理倾向,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所以,学习兴趣能使学生始终对学习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并在其中得到乐趣和满足。而在化学教学中的丰富多彩的各种有趣物质变化,更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教学情境。此外,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及我们教师渊博的知识等,也都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因素。

  学生的学习意志品质也是学生自学能力的基石。这是学生在有意识、有目的的行动中表现出的一种契而不舍、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学生的任何学习过程都是复杂而艰辛的,在学习中会遇到不少困难与挫折,如深奥的原理难以理解,习题难懂难做,不良情绪的于扰等。如果学生没有坚强的学习意志,那就很难长期坚持单调学习并取得优秀成绩的。所以,我们教师在化学教学中,就应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