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新课改下初中生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的培养初探
【作者】 公保才让
【机构】 青海省同德县民族中学
在初中政治课教学中,我们教师经常可以看见这样的现象:教师在讲台上口若悬河的时候,不少学生却无精打采地看着老师;有的学生是在桌子下面偷偷地做其他作业或其他事;还有的甚至是干脆趴在桌上,什么也不干了,说政治课没劲。可见,这些学生对政治课的学习缺乏积极探究或进行学习活动的心理倾向。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学生对政治课失去了兴趣呢?怎样才能让他们的兴趣重新建立起来呢?
一、更新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主体,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教学观念认为师生之间有着“位差”,于是,教学往往从教的角度切入,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师生之间是不平等的关系。要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必须转变角色和行为,原先在教学中师生授受的关系随之要转变为师生互教互学的关系,教师应与学生建立新型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师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他们都具有丰富的情感,都应成为教学中的主体,在教学中师生共同分享知识、智慧、情感,共同构建人生意义。
青少年学生情感丰富,教育家赞可夫就认为:“教学中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因此教师应该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在充分了解学生情感需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有的时候,教师幽默、风趣、对学生充满爱意的情感语言,还可以化解师生间的矛盾,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我曾经教过一个初三的学生,许多老师都认为他是“双差生”,即思想品德和学习都差的学生,都不愿管他,他也不听老师的话。可我把他和其他学生一样看待,每次做的练习卷上我都专门给他写上几句话,有时是“加油”两字,也有时就一个“好”字,他从来也没有和我闹过别扭。有一次,我在发考卷时不小心让纸角划到了他的眼角,我立即向他表示道歉,当时他显得很不好意思,因为他从来都是被批评惯了的。从那以后,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他也很愿意上政治课,在最后的毕业考试中,他的政治是所有科目中考得最好的。
二、转变传统教学方式,倡导新型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过去,政治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和以课本为中心”的“三中心”情况,与之相对应的就是学生的学习方式存在着单一、被动的问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不到培养,更谈不上提高,学生怎么会不感到政治课枯燥乏味呢?新课程要求教师不仅在教学中与学生是平等的,还应该掌握多种教学策略,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在教学中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做到这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讲究教学策略,让学生从被动到主动,使学生产生兴趣。
我们上课常用提问法,实际只是教师将自己的知识迁移到学生那儿的手段而已,方式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被动答,使学生毫无对知识探究的愿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新课程要求把培养学生的问题能力作为提高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只有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才能真正激发学习的热情,也才能使学生领悟到学习的乐趣与魅力。我们可以想办法把原来由教师提的问题交给学生,让他们带着问题学习。例如,在讲初一教材中关于“性格”一节时,我问学生:“今天我们将要学习‘性格’一节,大家想了解哪些有关的问题呢?”下面很热闹,有的问:“我想知道什么是性格?”,也有的问:“我想知道人的性格在小时候和长大以后会是一样的吗?”,还有的问:“性格有好坏之分吗?”……这样,本来要由教师来问的问题现在由学生自己提了出来,变成了他们自己想要知道的问题,主体作用得到发挥,激发了学习兴趣。
叶圣陶先生也曾经说过:“好的提问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教师富有艺术性的提问,也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例如,在讲“残酷的封建剥削”时,我设计了以下三个问题:(1)什么是货币地租?(2)为什么在封建社会初期不使用货币地租,而采用劳役地租和实物地租?(3)改用货币地租后的剥削,是否使农民的处境有所改善?对于这几个问题,学生通过自读课本都能发现第一个问题的答案,然后大多数学生能总结出第二个问题的答案,但能想出第三个问题的答案的人就不多了。于是,我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通过学生自己的讨论和总结,教师再适当进行必要的点拨,最终找到第三个答案。这样层层深入的设问,始终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尤其是最后的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更是让课堂出现了一个高潮,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学习兴趣得到大大提高。
2、针对学生实际,挖掘教学资源,开展多种实践活动,扩展学生兴趣。
(1)用好教材,上好活动课,提高学生兴趣。
活泼好动是初中学生的特点,同时,他们的注意力也往往不易持久。过去的课堂过分或者仅仅强调课本知识的学习,忽略了学生的天性和社会生活实践,造成了虽人在生活中,但却要到书本上去学习生活的怪现象。随着课改实验的深入开展,教师们越来越重视在学习过程中开展实践活动,使现在的课堂显得生动而有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在的初中思想政治教材在编写的时候,结合学生实际,在每个单元的最后都设计了活动课内容,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内容,上好活动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采用分组讨论、调查研究等多种活动方式,提高学生兴趣。在进行讨论活动时,可以适当改变空间形态,如调整座位,将“秧田式”改成“马蹄形”或“圆圈形”,有利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使学生感到新鲜、有趣、不拘谨,创设了一种民主、宽松、活泼的课堂气氛,真正形成新课程所要求的“对话、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当然,除了课堂活动以外,还可以将课堂活动延伸到课外,如鼓励学生收看新闻联播、浏览报刊杂志,参加社会调(下转第26页)(上接第27页)查、志愿者活动等等,让学生亲身去体验生活,了解社会,达到知行统一的目的。例如,在上初二“环境保护”一课时,教师可让学生从教室到校园再到社区甚至更广的地区进行调查,写出调查报告,可根据学校情况,向全校发出倡议书,这样的活动,保持了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的同步进行,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能充分调动和提高学生兴趣,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2)充分挖掘教学资源,扩大学生兴趣。
思想政治教学涉及到社会生活、个人成长的方方面面,内容相当丰富,从学生的心理,到国家法律,远到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近到当前社会主义建设,它要求学生全面探讨和认识人类发展的过程,了解社会,研究自身并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自觉遵纪守法,这些学习内容,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因此在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让学生从感性认识入手,再到理性认识,由浅入深,从而扩展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提高综合素质。例如,在讲到初二“对未成年人的保护”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谈自我保护,还可以邀请学校领导、家长、社区负责人以及司法人员等来校座谈,请他们谈谈如何对未成年人实行好学校保护、家庭保护、司法保护等,这将使课本知识得到扩展,也更富有实用性,扩大学生兴趣。
三、顺应课改潮流,改革课堂教学评价,让学生在成功体验中提高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的手段是单一的,主要是通过考试;对象是狭窄的,主要看考试成绩;主体是局限的,主要是教师的评价。这样的教学评价方式,使许多学生感觉不到自己的成功之处,既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也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应不断改革和完善教学评价体系,既要确立“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评价”的基本观念,又要关注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意志、人格等方面的情况。像前面提到的小组讨论中,教师除了维持好秩序外,应尽量让学生自由发言,互相争论,并由学生相互评价,教师可少作或不作结论,并利用学生喜爱成功的心理多加鼓励,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的人格,提高学习兴趣。每次讨论的结果以及学生的评价,可以作为学生的平时成绩,以反映学生的成长足迹。
另外,现在许多教师开始给学生实行“档案袋评价法”,它让学生成为评价自己学业的主体,因为他们是选择档案袋内容的决定者,这样,他们就获得了评价自己学习进步的机会,就会在评价过程中得到不断发展。
总之,新的课程改革的根本目标在于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对于我们每一位初中政治教师来说,应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潜心研究教学艺术,合理安排教学过程,选择最有效、最有吸引力的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活起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爱学、乐学、深入地学,真正让学生在学习中进步,在学习中成长,更重要的是使他们成为一个终生喜爱学习的新型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