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分层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 武乐恽
【机构】 安徽省亳州市利辛县教师进修学校
【摘要】随着我国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新课程改革理念推陈出新,分层教学法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中,对全面推动人文素质教育、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和培养适合市场经济所需要的多规格多层次人才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本文作者通过新理念教学理论的潜心学习,转变了观念,意识到了改革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并付诸于实践,在历史教学中大胆尝试分层教学法,在实践的基础上探索与反思,在陈旧的教育体制和培养方式上有所突破,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一定的发展,达到了新课改教学的目标。【关键词】分层教学法;初中历史;课堂教学
随着我国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新课程改革理念推陈出新,分层教学法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中,对全面推动人文素质教育、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和培养适合市场经济所需要的多规格多层次人才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同时,国外的一些切合我国教育教学实际的理念,还在被灵活运用,如苏霍姆林斯基的先进教育理论,正在被继续发扬光大,对全面推动人文素质教育、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和培养适合市场经济所需要的多规格多层次人才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笔者通过新理念教学理论的潜心学习,转变了观念,意识到了改革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并付诸于实践,在历史教学中大胆尝试分层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互助学习,形成和谐的学习氛围,让每位学生有所学,学有所得,适合学生不同发展的需求,客观公正的评价每位学生,使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发展。面对如何运用这一崭新理念,我在实践的基础上探索与反思:针对学生历史文化基础薄弱、参差不齐的特点,这种具有立体感或金字塔式的教学模式能使死水一潭的教学气氛变得充满生机蓬勃,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增强信心、看到希望、得到发展,达到了新课改教学的目标。为此,笔者撰写此文,以供同仁志士共同探讨:
一、因能划类,分组讨论,为学生创设“辩论”情境
首先对学生的需要、兴趣、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进行调查分析,然后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分类,在分类的基础上编成A、B、C三组,后准备一道历史题,如诸子百家的思想,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利用?让学生讨论并谈谈体会。为正确引导,先给学生讲评论历史问题的要点,如:是否准确理解诸子百家的思想、是否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想问题、是否用发展的眼光去看问题等,再讲一些激励的话语,让学生去发挥。等学生写完后从每组抽出一份有代表性的文章通过多媒体展示出来,然后通过循环赛展开辩论,学生辩论时全身心投入,有时为了一种想法、一个观点,争得面红耳赤。这时教师应认真观察,看他们是否发挥自己的潜力。随着辨析能力的增强,变化的结果应该是后进生组的逐渐解体,A、B组的成员不断壮大。这时教师总结各自的优缺点,指明研讨方向,让学生针对以上不足,再明辨“是”“非”,反复几次,学生能领略其中真谛,提高历史水平。
这样变教师教为学生学,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作用,巩固他们的知识,可达到陶冶情操,发展能力的目的。
二、按部就班,分流到位,让学生在“分享”中进步
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是重头戏,那么对历史教师来说,要进行帮扶,这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而叶圣陶先生对此却有与众不同且明确独到的见解:“自主研讨与历史学习关系密切,学的优先权应属于本人。”因此,历史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正确认识事物的能力。为避免学生仅仅看等次的情况出现,教师采用先立标后中标的方法,课前先把研讨结果分成好、中、差三类,然后把各层次的学生分配到位,让学生在辨析中去寻找不足,从生活实践中汲取营养。法国作家福楼拜曾说过:“最细微的事物里也有一星半点未被认识过的东西让我们去发掘他。”确实培养学生对生活观察和思考的习惯,一点点的发掘将为历史学习注入独特鲜活的灵气。如今,指导学生做历史问题的方式多种多样,但无论哪种方式,都应实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只有学生参与,方能改活历史,改好历史。这样有助于教育学生认识问题的严肃性,锻炼学生独立思索、辩论的能力,也有利于同学之间取长补短,沟通情感;同时注意学生对知识的过关,或抽样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经过完善后,教师在好中选一,劣中选一进行精讲,大到观点的确立,小到语句的运用。为集思广义学生可以分组讨论,后集中发言。课后教师把学生的心得装订到后黑板上(专门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园地),让学生充分接触。“触景生情”他们会记录下别人的认识供自己参考,同时鼓励学生推荐优秀篇章给同学们,并说明具体理由,朱自清说过:虽然文章不等于生活,是“流”不是“源”,但通过辩论的确可以影响教学。作为历史教师,我们应为学生“开源”、“导源”,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练习,通过训练,促进学生对历史知识辨析和深入理解,为学生学以致用,教师可以临场指导。这样就完成了:“观察——思维——迁移”的能力培养,学生在分享中得到提高。
三、确定对象,明确目标,让学生在“吸收”中发展
讨论之后,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总结归纳,叶圣陶说过:质疑和解疑,吸收和表达,一个是进,从外到内;一个是出,从内到外,倾吐能否合法度,显然所吸收有密切的关系。可见诱导、探究之间的密切关系及内在联系,两者结合,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需要写好“学习后记”。针对学情确立三种思维层次:一是就研讨方向的确定谈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二是就辨析方式谈自己的认识:涉及语言的选择、主题和客观事物的衔接、论点和论据的结合;三是就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认识,也可以记录别人的见解,让学生运用中理解,在理解中运用。
然后教师要慎重点评,人们常说“良言一句三冬暖。”它的得体与否直接影响到历史教学。在此根据学生气质的不同,去灵活运用语言,对于好胜心强者,语气深沉;对于优柔寡断者,语气应明快;对于温文尔雅者,语气应平实;对于不积极参与者应鼓励。心理学研究表明,正确与充分的激励则能使人发挥其自身潜力的80%—90%。的确,课堂上教师灵活多样的激励,恰如“随风潜如夜,润物细无声”,使学生如坐春风,如沐春雨。欣然兴奋,可不能自已。正面激励,不能成为历史教学的专利,应推而广之。作为一名教育者,要练就一双善于捕捉学生特点的慧眼,看其缺点,应及时纠正;看其优点(尤其对于学困生)要用放大镜,抓住他们哪怕是微弱的闪光点,及时鼓励,使之成为他们获得成功的动力。
孔子有句话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建议我们教师以学生实际为蓝本,打破“一言堂”和“一支笔”的做法,为学生营造一种科学民主的氛围,让学生亲自动手打开传统历史课堂教学的枷锁,抒发内心的情愫,去品味获取历史知识的愉悦。
总之,分层教学法是在因材施教的基础上融入了新课改、新理念的时代内涵,是把对学生差异的剖析、教材难易的化解二者的灵活结合,最终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中做,做中学”,达到师生互动的最佳效果,使每一学生不仅参与教学,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且还能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我国教育家蔡元培说过:“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而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的人去应用的。”这也完全合乎新理念下的教学目标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使每位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创新,并尝到成功的喜悦,这就是分层教学的真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