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论实施“综合探究”课教学的困境及其突破
【作者】 黄 哲
【机构】 贵州省瓮安县第二中学
【摘要】新课程改革坚持“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师生间共同探讨等方法,让学生领悟知识、提高能力,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升华。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新课程改革理念如何实现成了教师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关键词】综合探究课教学;困境;解决措施
传统教材在教育观念上强调知识的传授,要求学生接受书本知识,在教学方法上强调教师传道、授业、解惑,要求学生接受并理解书本知识。在这种教育体制下,教师在课堂上是知识传授的主动者,学生是知识接受的被动者,教师的主导作用被发挥到了极致,而学生的主体地位则完全被忽视和忽略了。这种教育体制下培养的学生成了高分低能者,很难适应社会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研究型人才的需要。正因为如此,才有了今天的新课程改革。
与传统旧课程目标只注重知识传授不同,新课程改革坚持“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师生间共同探讨等方法,让学生领悟知识、提高能力,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升华。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问题的探究者;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主动传授者,而是与学生共同探究问题的合作者。在这里,整个教学过程需要师生相互合作、共同探讨才能完成,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平等交流、合作互动、共同解决问题的过程。
如何实现新课程改革的这一意图呢?每个学科因其学科特点不同,实现的途径和方式是不一样的。就高中政治课而言,课程编写者主要通过在每课教学内容中安排一些“探究活动”内容和在每单元后安排一个“综合探究”课来实现新课程改革的意图的。
教学内容中的“探究活动”及单元后“综合探究”课,对完成新课程改革目标,的确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但在四年来的新课程教材实施中也遇到了不少问题,如用传统教学方法对待“探究活动”内容的教学、对“综合探究”课不重视或只把其作为一个知识点加以简单归纳等。本文试图通过剖析其原因,找到破解的办法。
1、传统教育观念是影响“综合探究”课及“探究活动”内容教学的思想障碍
首先、从教育者来看,不论是从事多年教育教学工作的老教师,还是刚走上讲台的年轻教师,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从接受学校教育开始,就受到传统教育的熏陶,对传统教育下教师讲书本、学生背书本、考试考书本的教学模式,对教师传授知识过程中的教学方法等,不仅早就习惯,而且也认可了。所以,当自己走上讲台成为教师时,也就不自觉把自己老师教自己的方法搬到了自己的教学中来。这是文化对人的一种潜移默化功能,从教时间长了,也就成为一种教学习惯了。所以对教师而言,一时难以适应新课程理念,用传统教学方法去解读新课程教材、实施新课程教材,也就在情理之中。
解决教师观念问题,还得从更新观念入手。教师要适应新课程教材,必须加强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学习。理论是行动的先导,理论一旦掌握了群众就会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更新观念,不仅需要学习理论,更需要学习别人成功的经验。既可以请取得新课程改革成功的外省专家来指导,也可以到外省去学习交流,同时还可以向本校中在新课程改革中取得成功经验的教师学习。当然是重要是教师自己要敢于和勇于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探索去总结。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因而在方法上主张采用小组学习,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进行教学。这对习惯了传统教育中讲授方法的教师来说是完全陌生的,因而在实际操作中,极有可能将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中的预设问题变成传统教育中的启发式或提问式方法,从而难以收到预期效果;同时如果教师课堂教学驾驭能力不强,也很难调动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从而出现形似新课程教学而实为传统教学的结果。
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关键在于学习小组的建设。教师在进行新课程教学前,首先必须构建好学习小组,在构建时必须综合考虑小组成员的学习能力和其他素质,使每个小组均衡发展;同时要确立好小组组长和核心发言人,培养小组成员的团队意识、荣誉意识。其次教师在进行新课程教学过程中,要选择课程资源,根据教材内容和课程目标精心设计好教学过程,包括情境导入、问题预设、课堂生成等。
其次、从学生角度来看,我省新课程改革起步晚,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基本上还是传统教育。与教师一样,学生也早就习惯了传统教育下教师讲书本、学生背书本、考试考书本的教学模式,一时难以适应新课程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既不敢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也无法在自主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往往造成课堂教学中的冷场。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又不得不回归到传统教学中来。
要使学生转变观念,适应新课程教学方法,教师在进行新课程教学时,必须配合学习小组建设,发挥学习小组的团队作用,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合作、共同探讨,提高学习小组每一个成员的学习能力;可以通过课外学习任务的布置,促使学生自己去积极收集相关资料、完成学习任务;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问题的设置要由易到难,便于每个学生回答,从而提高学生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信心;对学生的回答,教师要多给予肯定、鼓励和表扬。
2、现行考试和评价机制,是影响“综合探究”课及“探究活动”内容教学的体制障碍
首先,在现行考试和评价机制面前,绝大多数教师先照顾高考,再兼顾新课标理念。在进行“综合探究”课教学过程(下转第20页)(上接第21页)中,许多教师把这一内容当作本单元的小结,因而按高考要求或学业水平考试要求,只做简单的知识归纳。大多数文科学生也希望老师这样做。教师的做法和学生的要求,与新课程改革理念背道而驰。新课程改革理念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为何难以落实呢?除了前面第一个问题中所讲到的原因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现行的考试和评价机制的制约。
新课程改革注重“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而目前的考试与评价机制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虽然我们讲“德、智、体、美、劳”要全面发展,虽然我们也评“三好学生”,但在现实生活中评价一个学生好不好,最主要标准是看学生的考试成绩好不好,看学生能不能考上重点大学特别是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只要考上重点大学特别是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那就是好学生。看一个教师是不是优秀、是不是骨干,就是看教师所教的学生能不能考上二本、一本,能不能考上北大和清华。看一个学校办学质量、水平高不高,就是看学校一年考上的二本、一本,特别是北大和清华的多少。只要你这个教师、你这个学校教出的学生能考上大学,特别是名牌大学,能考上很多大学,特别是很多名牌大学,那么你的教学能力就强,你的办学质量就高。有谁去关注你的教学过程与方法?有谁去追究你是否提高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其次、在现行考试和评价机制下,高中教学采取文理分科的教学分班制,也是影响“综合探究”课及“探究活动”内容教学的重要体制障碍。从现在的高考录取情况看,理科学生的录取率要远高于文科学生,学校在高一年级班主任的配置上,绝大部分高一班主任都是理科老师。高一学生一入学,班主任老师就给学生灌输文理分科的思想,任课教师也是根据任教班级文理科意向来进行教学的。教师的这些导向无疑影响到学生在科目学习上的选择,理科意向班的学生会有意放弃或者忽视文科科目的学习,文科意向班的学生会有意放弃或者忽视理科科目的学习。学生的这种学习偏向,极大地影响到了“综合探究”课及“探究活动”内容的教学。
面对新课标的先进教育理念与现行考试评价机制的矛盾,教师坚持功能原则,本无可厚非,但这背离了新课程改革的初衷,从长远看也不利于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那么如何解决好新课程三维目标与现行考试评价机制之间的矛盾呢?当然最根本的方法是改革现行考试评价机制,但这并不是教师个人能做到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探究如何将三维目标与高考目标有机结合起来的教学模式。在小组学习过程中,针对高一学生绝大多数学理科的要求,在教学中应突出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在此基础上再兼顾知识与能力目标。针对文科学生参加高考的要求,在教学中应突出知识与能力目标,在此基础上再兼顾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
在“综合探究”课及“探究活动”内容的教学中遇到的困境有很多,解决的方法也不尽相同。以上困境,是我们课题组教师在进行“综合探究”课及“探究活动”内容的教学中遇到的最主要的困境,解决的方法是我们在实施新课程教材中总结出来的。
课题号:N13006
课题名《高中政治新课程综合探究的有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