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开发课程资源培养农村孩子的语文素养
【作者】 宋治琼
【机构】 四川省西昌市佑君小学
乡村学校由于条件的限制,在条件性课程资源方面处于弱势,但在素材性课程资源方面有着自己明显的优势。《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纲要》指出:“要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因此,我们乡村教师要充分开发和利用农村特有的课程资源,弥补农村教学资源的不足,缩小城乡课程资源之间的差距,来学生的语文素养。 那么,教师怎样做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呢?
一、充分利用学校所有的课程资源,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乡村学校的课程资源同样是丰富多彩的,但不少教师却白白地浪费这些有用的课程资源。那么,教师怎样开发学校课程资源,使学校变成不仅是学生读书学习的地方,而且是学生成长地方呢?
1、扩展思路,开发有限设施的多种功能利用好有限的教育教学设施。 在新课程的改革过程中,教师应树立正确的课程资源观,根据各地和各学校的实际,开阔思路,灵活多变,创造性地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开发有限资源的多种功能。以语文课程与手工活动课程为例,在手工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科技作品的多种功能。如,第十册《理想的风筝》这一课中讲到:他的风筝各式各样??于是老师把学生们在科技活动课上精心制作的风筝请上了课堂:有最简单的“屁帘儿”,也有三四米长的蜈蚣,最妙的是三五只黑色的燕子组成的风筝??。
2、激发孩子们学习热情,激活教材“二次生命”。 孩子们丰富的想象,独特的思维,独到的见解,已获验证的成功的学习方式,自己的游戏等这些都有可能成为教材“二次开发”的契机。如《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学完后,有个学生不解地问:“青蛙什么时候出来呀?”对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他们就是在蛙声中长大的,他们虽然不了解青蛙的生活习性,但在农村青蛙却是常见的“有益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于是,就可以给学生布置课外兴趣作业:搜集有关“青蛙”的资料,可以亲自去田里看看,可以问爸爸、妈妈,也可以找找有关“青蛙”的图片、文字、故事、歌曲等。经过搜集,同学们不但了解了青蛙的生活特点,还知道了青蛙小时候是蝌蚪,是人类的好朋友,要好好保护它等等的知识。
3、结合实际,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 课标中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多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可见,新课程强调以活动教学为手段,把课堂教学向生活延伸,使学生在主动参与的全体性活动中发展自己的情感、态度、知识和能力,在实际的环境中学语文、用语文。我们应该积极创造条件,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
二、合理利用家庭课程资源,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事物的存在同发展必然同其所在的环境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同样,学生的发展同其所在的家庭环境密切相关。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我们在使用学校资源的同时,还要发现、利用好家庭课程资源。
1、结合农家中的课程资源,使学习语文与认识事物相结合。 孩子们生在农家,长在农家,对农家的蔬菜、水果、玉米、水稻、小麦等作物再熟悉不过了,对它们的外形特点和生长过程自然有深刻的印象,但对城里的孩子也许只停留在“熟悉的成品,陌生的原体。”的表面。记得去年西安城里的表妹带着她12岁的女儿到乡下探亲,她女儿指着麦田里的麦苗说道道:“妈妈这些韭菜好绿啊!好整齐啊!好新鲜啊,我们踩点回去让外婆炒来吃?”同行的人不禁开怀大笑,笑孩子分不清麦苗和韭菜,这也许是她从小到大一直生活在城里的缘故吧。而麦苗在我们乡村田野随处可见。当教到一册识字㈠第2课时,文中的“禾”就可以结合学生所见,让学生说一说他们的外形特点以及种植方法(为什么要“整齐”)等。实践告诉我们,乡村孩子的见闻也不少,把乡村特有的生活和学习语文结合起来,就能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2、凭借学生的经历体验,让理解课文与孩子们的切身感受相结合。 学生本身就是特殊的课程资源。他们有特殊的生活经历和家庭故事,如:旅游见闻、探险、急救,失学、父母打工、家庭离异,山崩屋塌,也有做农活,捕鱼、逮鸟、种蔬果的体验和收获。这些经历和体验对学生兴趣的培养,能力的锻炼、合作精神的形成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教师要善于引导和利用,把学生的这些经验同课文的感悟结合起来。
3、欣赏自然景观,培养美好情感。 西昌的邛海泸山独特的风光,西昌独具特色的山水田园风光,独有的民族风情,湿地公园的美丽……这些都是新课程改革下最具优势的课程资源。 如在学完《圆明园的毁灭》、《镜泊湖的奇观》等风景篇后,为进一步引导学生树立爱家乡、保护文物的思想感情,可作以下的课外延伸。将西昌划分为交通、旅游、民族风情、田园风光等几个方面;再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运用图片、文章等形式分别对这几方面进行特写;最后让学的作品张挂在校园的展台上或编写成特写集,通过小导游队进行交流、宣传。
教育工作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教师作为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需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同时,教师本身也是一种独特的课程资源,那睿智的谈吐、丰富的社会阅历、广博的文化知识、真诚细致的人文关怀、独特的人生感悟??都是学生终身受益、用之不竭的精神资源。让我们在开发课程资源的过程中,不断地发展我们自己,塑造我们自己,超越我们自己,让我们的乡村语文教育真正地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真正地有效地培养每一位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校真正的成为孩子们读书的地方成长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