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科学评价 学好语文

【作者】 尹宗成

【机构】 四川省德昌县麻栗镇中心完全小学

【摘要】对小学语文学习质量的评价,必须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我们对小学语文学习质量的评价,应对小学语文教学发挥正确的导向作用,达到拓展学生语文能力、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语文;质量评价;评价体系;评价方法
【正文】

      对小学语文学习质量的评价,必须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从一定意义上说,确立合理的评价流程,是建立科学评价体系的前提条件。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我们对小学语文学习质量的评价,应对小学语文教学发挥正确的导向作用,达到拓展学生语文能力、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一、准确定位评价的性质

  对小学语文学习质量的评价,必须首先准确定位评价的性质。我们所说的“小学语文学习质量评价”,是指对小学生语文学习情况的一种综合性评估。这一综合性评估,既可以是针对学生某一学期或某一学年语文知识、语文能力等状况的阶段性测查,也可以是针对学生整个小学阶段语文知识水平、语文能力层次等状况的总结性测查。这一综合性评估,是对学生某一学期、某一学年或整个小学阶段语文知识水平、语文能力情况等的显示,因而也是一种目标参照性测查,即主要测查学生在一学期、一学年或整个小学阶段对语文教学目标达到的程度。

  在对小学生语文学习情况的综合评估中,我们应遵循几个原则:①主体性原则;②全面性原则;③指导性原则;④科学性原则;⑤发展性原则。

  二、具体建构评价的目标

  目标是评价的依据,又是评价所达到的终极结果。可以说,没有评价的目标也就无法进行评价。从一定意义上说,教学目标就是评价的目标,但实际上教学目标又不能直接作为评价的标准。因而,我们必须将抽象、概括的小学语文教学目标逐层具体化,使之不仅仅是某一学期、某一学年或整个小学阶段语文教学要求的反映,同时亦成为具体可操作的评价目标。

  我们所建构的小学语文学习质量评价的目标体系,着力于学生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方面的测查,其中又以语文基本能力为重点。具体而言,主要包含“语言积累”和“语言运用”两大块。

  在“语言积累”这一模块中,侧重于字、词、句、篇的语文基础知识,主要测查识字、写字、背诵等方面的内容。在“语言运用”这一模块中,侧重于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主要测查“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两方面的内容,即在“语言积累”的测查中同时测查“读”和“听”的理解,在“语言表达”的测查中同时测查“说”和“写”的表达。在考虑两大模块的权衡时,不同年级应有不同的比例,但从总体上来说,应是“语言运用”大于“语言积累”。对于语文学习态度、习惯、能力等方面的测查,应渗透于语言积累和语言运用两大模块的测查之中。我们所建构的小学语文学习质量评价目标体系,既应包含每一课、每一单元的目标,更应着力建构好每一学期、每一学年和整个小学阶段的目标,使之包含小学阶段各学期、各学年以至整个阶段的学习要求,全面反映小学阶段各个时期语文能力、语文素养的要求,成为一个完整的、系统的、螺旋上升的知识结构体系。

  三、恰当选择评价的方法

  评价方法的恰当选择,是对小学生语文学习质量进行有效评价的重要条件。根据小学语文教学要求和小学生语文学习质量的评价目标,我们在测查中,可通过几个“结合”予以实施。

  1、笔试与面试相结合。许多学生的语文能力仅仅通过笔试是检验不出的,比如“听”和“说”就需要通过面试的方式进行测查。除了一张书面卷,还应参加朗读能力与听、说能力的测查。对于不同年级,具体测查的方式应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2、分项与综合相结合。综合是语文固有的基本特性之一。在测查字、词、句、篇基础知识的“语言积累”和测查听、说、读、写基本能力的“语言运用”中,我们既可实施分项测查,更要实施综合测查,将字、词、句、篇的基础知识渗透于听、说、读、写语文能力的测查中。比如在作文考试中,命题为《我喜欢的一句格言》,既考积累,又考表达,从而评价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的水平。

  3、平时与阶段相结合。仅凭一两次测试,不能恰如其分地评价学生实际的语文水平。我们应该注重平时的测查,一方面反映出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进步与发展情况,另一方面也可淡化学生对阶段性考查的“恐惧意识”,增加测查的可信度。

  4、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大部分测查应在课内进行,以保证评价的准确性。但某些测查则可在课外实施,通过游戏、活动的形式(如成语接龙、传话、即兴演说、辩论赛等等)进行,寓测查于活动之中,从而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检测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5、教师评定与学生自评相结合。教师评定学生的语文学习质量,准确性高,但亦较“武断”,不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个人自评、同桌互评、小组评议等学生自评的方式,适合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从而使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处于主动、积极的状态之中。

  上述几个“结合”,我们应根据具体测查内容综合运用。同时,值得一提的是,这几个“结合”仅仅对评价方法粗略地指出了一个可供选择的“方向”,具体、细致的操作方式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探讨、实验和总结。

  四、科学阐释评价的结果

  以上所说的各种评价方法。只是从某一角度、某一层面上反映小学生语文学习的情况。针对这些评价所得出的结果,我们要恰如其分地作出科学的分析和合理的阐释。在评价中,既要看结果,又要看过程,要注重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努力程度,要在评价结果的阐释中作出鼓励性的表述,从而使学生的语文学习呈现出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同时,针对小学生形象思维胜于抽象思维、渴望得到他人赞赏和表扬等心理特点,在评价结果的表述中,切实执行“等级分制”,以淡化分数对学生语文学习所产生的负面影响。特别是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我们还可以把“等级分制”化为形象化的标记,如红五星、小红花等等,从而真正使“等级分制”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起到一种激励和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6

  [2]《小学语文教学参考》 陕西师范大学杂志社 2013.6